轰炸伊朗硝烟未散,以色列急不可待踩中国红线,中方如何表态?

75     2025-08-04 22:23:47

以色列战机划破伊朗夜空,导弹精准命中纳坦兹核中心、德黑兰革命卫队总部等重要目标。这场代号“崛起的雄狮”的突袭造成多名伊朗高级指挥官丧生,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航空航天部队司令哈吉扎德当场阵亡。更令人警觉的是,以军袭击目标包括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的核设施,严重违反国际法,可能引发核泄漏甚至核灾难。

伊朗迅速反击,连续发起多波导弹攻击,其第四波反击的规模和精度远超以往,标志着伊朗已进入“全面还手”状态。中东火药桶一触即发。

以色列空袭后不到24小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紧急行动。他分别与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和以色列外长萨尔通电话,传递了截然不同却同样坚决的信号。

对伊朗:王毅明确表态:“中方明确谴责以色列侵犯伊朗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针对伊朗官员并造成平民伤亡的粗暴攻击,支持伊朗维护国家主权、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和人民生命安全。”他特别强调袭击核设施是“开创危险的先例”。

对以色列:王毅直言不讳:“中方明确反对以色列违反国际法以武力袭击伊朗”,要求以色列“立即采取措施避免冲突升级”。

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的发言更加强硬。他严正声明:“中方坚决反对以色列侵犯伊朗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行为,反对加剧冲突、激化矛盾。”措辞强度远超以往的中东问题表态,显示中国已不再掩饰立场。

十天后的,王毅再次与伊朗外长通话,重申中方支持伊朗“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并赞赏伊斯兰合作组织呼吁停火的声音。他还特别感谢伊朗协助撤离在伊中国公民,展现了外交中的人道关怀。

中国此次打破常规采取强硬立场,背后是对三条红线的坚定守护:

主权红线不可越:王毅在与阿曼外交大臣通话时指出,以色列的行为“侵害伊朗主权和安全,破坏地区和平稳定”,更是将阿曼等国推动的伊核问题间接谈判“付之东流”。中国视主权平等为国际秩序基石,攻击核设施等同于挑战全球核安全体系。

中东和平进程不容毁:中国近年来积极斡旋中东事务,成功促成沙特伊朗复交。以色列的军事行动直接冲击了中国苦心推动的地区和解进程。王毅强调:“伊朗核问题的外交手段并未穷尽”,坚持和平解决方向。

中国公民安全不能伤:王毅在两次与伊朗外长通话中均专门提出保护中国在伊机构人员安全的要求。当英国《中东之眼》炒作“中国向伊朗提供防空导弹”时,中国大使馆24小时内紧急辟谣,重申“不向冲突地区出售武器”的原则,避免给西方抹黑中国提供口实。

面对危机,中国展现了成熟的大国外交艺术:

拒绝选边站队:当俄罗斯、伊朗试图形成“抗以联盟”时,中国清晰定位为“中东和平的建设者、稳定的促进者”。王毅提出习主席“四点主张”——停火止战、保护平民、推动对话、促进和谈,为各方提供了公正的解决框架。

构建反战统一战线:中国支持21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联合声明,在联合国平台推动形成“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的国际声势。同时加强与阿曼等地区国家的协调,使促和力量形成合力。

务实保障利益:伊朗是中国第三大石油供应国,每日输送大量原油且采用人民币结算。中国在伊朗的德黑兰地铁、恰巴哈尔港等基建项目是“一带一路”关键节点。中国强硬表态既维护国际公义,也守护自身能源通道与投资安全。

以色列的冒险行动背后有其国内政治算计。内塔尼亚胡政府因司法改革导致支持率下降,对外秀强硬成为转移矛盾的手段。但此次玩火风险远超以往——伊朗已部署射程远、精度高的“霍拉姆沙赫尔-4”导弹,可覆盖以色列全境。

美国表面“不知情”,实则深度参与。以色列突袭前,美国已启动情报共享机制;冲突爆发后,美军迅速调派“托马斯·哈德纳”号驱逐舰赴东地中海,在卡塔尔、巴林部署B-52轰炸机和F-22隐形战机。这种“幕后撑腰”暴露了美国既想制衡伊朗又不愿亲自下场的矛盾心态。

俄罗斯则借机巩固与伊朗联盟。俄方向伊朗提供苏-35战机,换取伊朗“见证者-136”无人机投入乌克兰战场。但这种合作进一步将伊朗拖入地缘对抗漩涡。

中东的天空,以色列战机留下的尾烟尚未散尽,德黑兰街头防空警报的余音仍在回荡。北京外交部大楼里,红色热线电话仍在连接着利雅得、特拉维夫和德黑兰。当王毅外长在通话中第五次强调“立即停火”时,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室里,中国代表面前的立场文件上,“主权平等”四个字被着重圈出。

中东棋盘上,战火终会熄灭,而中国坚守的主权平等原则与国际法治精神,将成为战后新秩序最坚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