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岭南首府,宋徽宗封地,如今却成了珠三角最落寞的城市

99     2025-07-10 11:35:20

《——【·前言·】——》

宋徽宗曾为王爷。两广总督曾设衙于此。时下,却常被戏称为“珠三角最边缘的城市”。到底发生了什么?

肇庆非边缘城市

浏览地图时,若仅着眼于交通线路,人们或许会误以为肇庆不过是佛山与广州的边缘地带。然而,追溯历史根源,我们发现最早设立郡县的地域并非广州,而是肇庆。

秦帝国征服岭南地区后,最早于今日的肇庆之地设立了高要县,该县隶属于南海郡的管辖之下。。

在南越国时期,此地设有王宫。汉武帝南巡至此,遂设立苍梧郡,其治所便位于今日的封开之地。

封开,位于西江之畔的一个平凡县份,昔日却曾是岭南地区的首府之地。。

历经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数百年时光,此地始终占据着地方政务的重心地位。

继而,隋室一统华夏,端州之地随之设立。步入唐代,这座古都又添新名:端州。

昔日,端州因“端砚”而声名远扬,成为贡品之选,其盛誉更是远播至长安。

北宋王朝动荡不安,辽、金两敌南侵,赵佶于是被册封为端王。宋徽宗王府位于端州,即肇庆。随后,他登基称帝,将端州更名为兴庆府,并提升其为军镇地位。不久之后,兴庆府的级别再次升级,晋升为肇庆府。

官方记录,公元1118年,端州正式更名为肇庆府,该名称沿用至今未变。这标志着岭南地区首次迎来以“府”为行政级别的城市。

在明代嘉靖至清乾隆的漫长岁月里,肇庆之地荣幸地成为了两广总督的驻节之所。两广总督,统辖广东与广西两地,其驻地所在,便成为南方地区的权力核心。

此衙署位于肇庆城之中。彼时,广州尚不过是盐运的通商口岸,根基尚不稳固。

自明代中期至清季中叶,肇庆镇守两广之地,历时整整一百八十二年。所管辖的范围涵盖两广地区的十三府以及众多州县,一切政令皆自肇庆发出,予以派遣。

此刻的肇庆,无疑是岭南地区的当之无愧的“首府”。广州、佛山、惠州等城市,相较之下,均显得稍逊一筹。

古城墙巍峨耸立,披云楼凌空矗立,七星岩星罗棋布,阅江楼雄视江面,这些均系彼时官府遗迹与人文景观的宝贵遗存。。

广州之所以后来崭露头角,得益于海运的开放与十三行的商贸繁荣。而佛山则是凭借商会与工坊的兴起而崭露头角。然而,在那个以科举、政令、文书为权威的时代,肇庆官多士绅集,岭南之面。。

在那个时代,若有人能在肇庆中举,其荣耀程度,实乃胜过在广州成为一位富商。

广州兴起时,它悠然望西江。

肇庆静默如初,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西江依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航运角色。

肇庆地处码头之畔,凭借木材、陶瓷、石料以及农业资源,逐步将货物运往四方。西江之水缓缓流淌,沿岸沙洲星罗棋布,水运畅通无阻,城市的节奏亦随之放慢。。

在珠三角步入工业化进程的初期,广州铺设铁路轨道,佛山制造陶瓷器皿,东莞则兴办了一批加工工厂。肇庆制端砚、开石山、采高岭土。。

众人从容不迫,官府亦不催促,毕竟西江货物流通,天地广阔,日子依旧过得悠然。

1970年代,广东率先实施“三来一补”政策,珠三角地区由此迅速崛起。肇庆似乎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乘坐绿皮火车从广州前往肇庆,需耗时近三小时。沿途公路状况时断时续,常年处于施工状态。

随着高速公路的全面贯通与城际轨道交通的接入,肇庆已然蜕变,正式确立了“旅游市”的全新定位。。

西江的壮美风光、七星岩的奇观、星湖的碧波、鼎湖山的秀色、砚都的文化底蕴,诸多景致汇聚一堂,然而游客数量却相对稀少。到此一游的访客,或是驻足欣赏美景,或是留影纪念,往往仅停留一日便离去。

城市核心区域未进行扩张,古老的城区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街巷风貌,而新兴区域则林立着政府机关的现代化建筑。众多空旷地带间杂其间,建筑往往只完成一半便暂停施工,而施工围挡则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景象。。

经济数据逐步拉开。2023年,肇庆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约为3100亿元,而其常住人口仅略超400万,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肇庆的排名倒数第二。。

相较佛山、东莞与惠州,所缺的并非产业本身,而是发展的节奏。

自珠三角一体化战略启动以来,佛山积极向外拓展,南海与三水两地的产业链条紧密相连,宛如一颗颗珍珠串联成链。而肇庆则在这片繁荣之中,犹如一座被环抱的孤岛。。

随着交通枢纽的南迁,人才外流现象日益显著,众多年轻学子毕业后纷纷涌向广州寻求发展。而留在当地的,往往是行政、养老以及旅游等岗位。

部分开发商瞄准了新区,投资建设了数个住宅项目,然而却面临销售不畅的困境。一度,空置率居高不下,甚至被列入全国“鬼城”的行列。。

众多住宅楼白天空无一人、夜晚灯光熄灭,沿途的出租广告已字迹模糊。

西江之水依旧潺潺流淌,七星岩巍峨耸立,披云楼依旧矗立云端,官衙亦保存完好。

每日午时,漫步于肇庆老街,往往可见每三间店铺中便有一家紧闭大门。店内陈列着老式砚台、陈年茶叶、以及岁月痕迹斑驳的老照片,却鲜少有人问津,亦无人购买。。

昔日,两广总督府曾坐落于七星岩畔,而现今,其门前已挂上了景区的标识牌。

游客纷至沓来,按下快门记录下这瞬间的风景,却鲜有人知晓,曾在此地驻足的究竟是谁。这座城市虽静默如初,时代却悄然流转,绕过此处,继续前行。

大湾区越热,越像旁观者。

肇庆纳入珠三角,列入大湾区。文件名已定,实际反应稍慢。

广州与深圳的地铁线路不断开通,科创中心的规划建设亦屡见报端,几乎每月都有新的动态传来。

佛山顺德的家电、制造业及家居产业,产业链环环相扣,层层铺展。惠州外资投资持续增长,珠海正迈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之路,而肇庆仍旧依赖资源开发与旅游业来维持经济活力。。

自2015年起,肇庆新区奠基开建,其规划蓝图熠熠生辉。以端州古城区为核心,东临佛山高明区,西连广西贺州市。。

政府精心搭建平台,致力于招商引资,一开口便立志打造“第二个南沙”。

项目已然启动,产业园区已划分出数片区域,招商大会亦已成功举办。

通过卫星图像可以清晰观察到,新区的广阔地块尚未开发,厂房排列有序,停车位整洁无瑕,然而人迹稀少,车辆亦不多见。。

新区房价在2016年迎来了一波显著上涨,均价一度冲破七、八千元每平方米。懂的人明白,买的是预期而非现实。。

短短一年之余,成交量与价格同步下滑,开发商不得不推出优惠折扣房。数年过去,积压的库存愈发膨胀。

产业布局的不完善导致人才难以扎根,而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仅有肇庆学院及寥寥数所职业院校可供依托。毕业生多赴广州、佛山,未回首。。

当地企业纷纷推出职位,薪资起点高达五千元,然而却鲜有人问津。即便产业园积极招募工人,多数人仅停留三天便选择离去。

高铁开通,端州站位于北部。广州南站40分钟外,未入市区。。

轻轨的接驳服务不尽人意,外地游客抵达站点后,往往不得不选择打车前往七星岩。市区公交的发车频率偏低,打车费用高昂,整体出行体验明显不足。

有企业负责人讲:“这并非发展速度缓慢,而是配套体系出现了断层。政策虽跟进有力,但基础建设却未能有效衔接。芯片投资者来过一次,看过地皮后便离开了。

需人员、物流、高校及上下游支持。肇庆何处可承载?

珠三角腾飞,肇庆静观。在大湾区发布会圆满落幕之际,广州与佛山两地纷纷推出园区建设、设立专项基金以及拓宽道路等举措,而肇庆则发布了独具特色的文旅宣传片。

政府急,政策多。一地接续布局,二地兴办工厂,三地实施补贴,四地提供贴息支持,企业却依旧不前。。

地级市的财政基础薄弱,仅依赖招商引资难以支撑起基础设施建设。新区桥梁建设仅完成了一半便被迫停滞,地下管网铺设仅进行了一小段便再次被开挖。

西江上游沙多,港口泥沙增多。肇庆港年吞吐量不及佛山、江门。物流企业表示,选择佛山即可,相较之下,肇庆的货运周期较长,堆场规模有限,且调度效率较低。

城市的短板并非源于宣传的缺失或政策的不足,其根本在于结构性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未能同步跟进。

城市在,气不足,人未离。

肇庆人心已散老城区依旧洋溢着热闹非凡的氛围,清晨时分,早市便早早拉开了序幕。摊贩们各就各位,端砚街、城东市场、江滨西路等地,三轮车穿梭,菜摊林立,理发铺子门庭若市,一应俱全。

政府转向,聚焦文旅与生态。。

七星岩景区扩建工程即将拉开序幕,星湖的整治工作亦同步推进,砚都文化展厅的新建项目亦计划同步启动,披云楼的历史复原工程亦将步入实施阶段。同时,城墙保护工程已被纳入新一轮的城市提升规划之中。

2023年度,肇庆市迎来游客逾4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亦突破400亿元大关。

数字好看,游客假日多,平日街冷清。

文旅产业并非核心支柱,充其量只是点缀。肇庆市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因而着手调整产业结构,将重心转向新能源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2024年,宁德时代一期项目投运。此区域或成肇庆未来引擎。。

众所周知,造车远非建厂。需配电、供应链、工程师无产业基础,单点突破难持续。

高新区陆续张贴了招聘启事:起薪高达年薪二十万元,面向机械、材料、电气、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人才招募。部分岗位的招聘信息已在显眼位置挂出逾半年。本地人不行,外地人不愿来。。

官方的宣传话语中,总是洋溢着鼓舞人心的气息:“致力于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然而,实地走访一番,实际情况却往往令人深思。依旧沿袭着几条传统路径,酒店依旧选择了三星级标准,而餐馆则主打沙县小吃与街头大排档。。

好消息:城市未烂,基础尚存。

西江的水依旧清澈见底,群山苍翠欲滴,砚石仍旧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老工匠仍在老街磨端砚。。

不幸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人背负着家庭的重担,坚守着老旧的店铺,而年轻人却不愿归乡,即便回来也多是在直播、摆地摊,往往难以维持超过三年便选择撤退。

城市悄然转型,无声无息。热闹抽离,骨架空了。

西江水绕,时代节奏难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