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的火,烧得比谁都快,最近更是蔓延得让人心惊。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就像脱缰的野马,短时间内对好几个国家都下了狠手。也门被空袭了,有人因此受伤甚至没了命。
在此之前,黎巴嫩、叙利亚、突尼斯,哪个没挨过以色列的打?甚至连卡塔尔,都有消息说成了他们的目标。以色列总理那话讲得明白,哈马斯的人,不管躲到哪儿,都得挨揍。
这摆明了是要把战火烧到更远的地方。可让人想不通的是,以色列都这么硬气了,都打到别人家门口了,中东的那些阿拉伯兄弟们,为啥看着巴勒斯坦受苦,却好像一点办法都没有?
加沙的孩子,生下来就听着爆炸声,他们的世界,就是高墙、检查站和永不停歇的轰鸣。没电没水,吃穿都紧巴巴的,每天都在躲炮弹。这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这是赤裸裸的现实。
拳头硬才是硬道理
要说军事实力,以色列在全球那可是响当当的。他们手里的家伙,都是最先进的,技术也是顶尖的,简直就是个铁桶般的军事堡垒。
好几次地区冲突,以色列军队都展现出碾压式的力量。在中东这片地界,他们的军事霸权,谁也撼不动。
回头看看历史,阿拉伯国家跟以色列打了五次中东战争,那真是血的教训。第一次,阿拉伯联军就损失惨重,巴勒斯坦的地盘也少了一大截。
第二次,以色列更是神速,几下就打败了埃及,把蒂朗海峡的航运通道给打开了。这下好了,再也不用看埃及的脸色,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也拿捏住了。
第三次中东战争更惨烈,以色列只用了短短六天,就把埃及、约旦、叙利亚这些国家的联军打得稀里哗啦。这一仗打完,西奈半岛、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全被以色列攥在了手里。
第四次,有美国在背后撑腰,以色列又一次把阿拉伯世界给打趴下了。第五次,以色列直接入侵黎巴嫩,巴解组织被打散了,叙利亚的势力也从黎巴嫩撤了出来。
这些历史上的军事惨败,就像一道道深深的疤痕,刻在了阿拉伯国家的心里。他们现在对再跟以色列动手,那真是心有余悸,打心底里觉得累了。
看看现在加沙的冲突,阿拉伯国家没再派兵,就是这种疲惫心态的最好证明。
现在,地区里还在硬扛的,主要就是伊朗和它那些什叶派盟友,大家管他们叫“抵抗之弧”。可就算他们,也面临着被以色列一个一个击破的困境。
哪怕是伊朗自己,面对巨大的实力差距,也表现得非常克制。当前中东这片地界,也就也门的胡塞武装还在跟以色列死磕。
胡塞武装势单力薄,在以色列的打击下,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巴勒斯坦那些抵抗力量,特别是加沙的武装,主要靠自己造的火箭弹。
那玩意儿的威力、精度,跟以色列的先进武器根本没法比。每一次冲突,都是不对称的打击,加沙人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被形容成“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监狱”。
兄弟阋墙,后院起火
阿拉伯国家也试过别的法子来帮巴勒斯坦,比如收留难民、给钱给装备、支持他们建国。可这些尝试,有时却引火烧身,巴解组织反过来对援助国搞事,真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反噬”。
约旦就曾收留了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还给巴解组织提供了活动的地盘。结果呢?巴解组织竟然刺杀约旦首相,甚至想推翻约旦王室。
经历了一场差点亡国的危机后,约旦对巴勒斯坦的事情就变得冷淡了,再也不敢那么积极地插手。
黎巴嫩的遭遇更惨。巴解组织被约旦赶出来后,搬到了黎巴嫩,结果把人家原有的政治平衡搅了个天翻地覆。
巴解组织支持穆斯林派系,去对抗基督徒派系,最后把黎巴嫩搞得内战爆发。这场内战持续了很久很久,把一个本来繁荣的国家,硬生生变成了废墟。
以色列在黎巴嫩内战期间,也趁机出兵入侵,把局势搞得更加复杂。海湾国家像卡塔尔、沙特这些,对巴解组织也失望透顶。
因为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时候,巴解组织竟然支持萨达姆。这些国家还担心,要是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涌进来,会动摇自己的政权稳定。
所以,海湾国家对巴勒斯坦的支持,主要也就停留在给钱的层面,绝不给武器,就为了保住自己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巴勒斯坦内部也不团结,这也是个老问题了。管着约旦河西岸的法塔赫,跟控制加沙的哈马斯,两边一直内斗,这可把巴勒斯坦的整体力量和国际形象都给削弱了。
哈马斯被美国、欧盟这些国家认定为恐怖组织,任何国家要是敢给哈马斯提供武器,那都得面临国际制裁。这事儿,进一步堵死了外部军事援助的通道。
大国下棋,小国当炮灰
国际社会为啥不军事介入?说白了,就是大国们心里盘算的,永远是自己的利益,正义这玩意儿,往往得靠边站。美国是以色列的“铁哥们”,那是全方位无条件地支持。
美国每年给以色列几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最先进的战机、导弹防御系统,那都是说给就给。美国在联合国,那也是好几次动用否决权。
只要是批评或者制裁以色列的决议,它都给拦下来,这等于给以色列开了绿灯。以色列就是美国在中东最稳固的战略支点,帮美国在这片地区说话算数,维护自己的利益。
而且,美国国内那些强大的犹太游说集团,对支持以色列的政策,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他大国呢,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所以介入的程度都有限得很。
俄罗斯现在深陷乌克兰的泥潭,根本顾不上中东这点事儿。俄罗斯对巴勒斯坦的支持,也就停留在嘴上说说,给点象征性的人道援助,军事介入那是想都别想。
中国呢,主张的是和平谈判解决问题,给点人道主义援助。中国的外交原则是不干涉别国内政,所以不会主动卷入巴以冲突这个大泥潭。
欧洲国家内部意见也不统一,主要就是给点人道和发展援助,军事支援?那是不可能的。欧洲国家的立场,受到历史包袱、自身安全担忧,以及跟美国盟友关系等多重因素的限制。
在各大国这种错综复杂的利益算盘中,巴勒斯坦的苦难,往往被看作是个次要问题,根本上不了台面。
虽然国际社会普遍关心巴勒斯坦的人道危机,但大国间的战略对抗,让它很难得到实质性的军事援助。道义在强权面前,常常让位于利益,这是冰冷的现实。
加沙的夜晚,因为没电,早早就黑了下来。课堂里的读书声,可能随时就被空袭打断。父亲带着孩子躲避,母亲计算着仅剩的食物。普通人的生活,比任何新闻标题都沉重。
笔者心里话
阿拉伯世界帮不了巴勒斯坦,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历史上的军事失衡,内部的矛盾重重,再加上大国们在这片区域的较量,都让巴勒斯坦的困境雪上加霜。
如果巴勒斯坦只把希望寄托在外部援助上,那他们的建国之路,注定会充满挑战。有人曾说,如果只指望外援,这世上可能就不会有巴勒斯坦这个国家了。
加沙的孩子在废墟中长大,他们的家庭为了活下去、为了安全,每天都在挣扎。这些普通民众真实而沉重的生活,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好好地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