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双雄:氮化镓霸主与GPU黑马的硬核突围

69     2025-10-11 04:06:20

你敢信吗? 当美国芯片制裁的硝烟还未散尽,中国芯片圈已悄然杀出两匹“黑马”:一家垄断了全球四成氮化镓市场,另一家仅用88天就闯关科创板成功。 没有政府补贴的输血,没有资本烧钱的狂欢,它们靠什么在巨头林立的战场上撕开一道口子?

英诺赛科:氮化镓世界的“隐形冠军”

在珠海和苏州的工厂里,英诺赛科建成了全球最大的8英寸氮化镓生产线。 2025年,这家企业的氮化镓芯片全球市场占有率突破40%,市值飙升至900亿港元以上。 更令人惊讶的是,它走的是一条全产业链自主之路:从材料研发、芯片设计到制造封装,全部自己操刀。 创始人骆薇薇曾是NASA的科学家,她带领团队攻克了连国际大厂都望而却步的8英寸硅基氮化镓工艺难题。 相比日本住友和美国Cree仍坚守6英寸射频芯片的保守策略,英诺赛科的8英寸晶圆直接将单位成本压降30%,良率却稳定在95%以上。

这家公司的产品已渗透进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和消费电子领域。 2024年,其车规级芯片交付量同比增长986.7%,AI数据中心芯片出货量猛增669.8%。 更关键的是,英诺赛科的模式颠覆了行业逻辑:它不做代工贴牌,而是从氮化镓外延材料起步,一步步卡住产业链上游。 苏州工厂每月产出超千万颗芯片,直接对标国际巨头的高端产品线。

摩尔线程:88天闯关科创板的“速度神话”

2024年9月26日,摩尔线程的科创板IPO申请从提交材料到过会仅用88天,创下GPU企业最快纪录。 这家由前英伟达中国区负责人张建中创办的企业,瞄准的是AI算力芯片的硬骨头。其自主研发的MUSA架构,一颗芯片就能同时处理图形渲染、视频编码和AI训练,最新产品“平湖”芯片支持FP8精度,性能逼近英伟达A100。

摩尔线程的突围策略是“软硬兼修”:MUSA架构不仅兼容PyTorch等主流AI框架,还适配国产操作系统,避免了CUDA生态的封锁风险。 它的消费级显卡MTT S80甚至能流畅运行《黑神话:悟空》,成为国内首款支持DirectX 12的产品。 更值得玩味的是,监管层的快速放行并非因为“背景硬”,而是看中了其技术落地能力——公司80%员工投入研发,产品已应用于国产AI服务器、工业机器人和电机控制等领域。

双雄背后的共同基因:科学家创业与全链路自主

英诺赛科和摩尔线程看似赛道不同,却共享一套成功密码。 两家公司的核心团队都由行业顶尖科学家领衔:骆薇薇带着NASA的技术积淀回国攻坚材料,张建中则集结英伟达老将重构GPU架构。 它们拒绝“买办思维”,从底层技术做起:英诺赛科自研GaN外延材料,摩尔线程自建芯片架构,甚至不依赖台积电代工。

这种全链路自主的模式,让它们的技术一出生就带着“实战基因”。 英诺赛科的氮化镓芯片已打入全球汽车电子供应链,而摩尔线程的GPU正替代进口产品撑起国产AI算力底座。 对比那些靠图纸贴牌、依赖代工厂的“伪国产”企业,这两家公司用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声证明:真正的替代,是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中国芯片的“多核爆发”生态

双雄的崛起并非孤例。 在存储芯片领域,长鑫存储已突破19纳米工艺;平头哥凭借RISC-V架构在物联网芯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华为的光子芯片和中芯国际的Chiplet封装技术也在快速迭代。 这些企业不再满足于“替代进口”,而是从材料、架构、封装三个维度并行突破。

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英诺赛科股价2天内暴涨70%,摩尔线程募资80亿升级架构。 但投资的逻辑不是科幻故事,而是技术落地的确定性——苏州工厂每分钟产出的芯片,正批量装进新能源汽车和服务器机柜。 这场芯片下半场的竞争,早已从PPT宣讲转向车间流水线的效率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