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党内选举刚结束,郑丽文就以65122票、得票率50.15%击败郝龙斌,当选新党主席。她是继洪秀柱之后国民党第二位女性党魁,这事儿一出炉,岛内政坛就议论纷纷。郑丽文背景不简单,早年学运出身,还在民进党混过,支持过台湾独立,后来转投国民党,当过行政院发言人、国民党发言人,以及第七、第十届立法委员。现在她上台,动作快得让人眼花缭乱,上任才两天,10月21日就抛出第一波人事名单,李乾龙回锅当副主席兼秘书长,季麟连也留任副主席。这两人一个管军系,一个抓本土派,明显想稳住党内基本盘。
郑丽文这人作风强势,以前在议会质询时就出名,经常直来直去,不拐弯。她上任后没闲着,10月24日又公布第二波人事,张荣恭和萧旭岑补上副主席位置,这俩都是两岸事务老手,张荣恭当过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萧旭岑是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
另外,李哲华接副秘书长兼组发会主委,他是许淑华亲信;吴宗宪当文传会主委,这家伙是新北民代,侯友宜的得力助手。这些任命一看就知道郑丽文在拉拢各方势力,许淑华和侯友宜那边都给了台阶,党内派系矛盾暂时压住了。话说回来,这节奏快得像赶场,上任不到三天就连发两轮人事,国民党历史上少见,有人说她这是在定调未来路线,坚持九二共识,延续连战、马英九时期的稳健风格,对内安抚深蓝,对外放点善意。
这边郑丽文忙着封官,那边朱立伦也没闲着。10月22日,他公开表态,将在10月31日带着211名党务干部集体请辞,包括中央和地方主委,这规模在国民党历史上几乎没见过。朱立伦说这是为了尊重新主席的人事权,建立惯例,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不光是体面交棒,还留了后手。
他是1961年生人,早年留学美国拿金融博士,回台后当过桃园县长、新北市长,2021年起任党主席,任内国民党选举连败,这次主席选举他没参选,败选责任也甩不掉。11月1日正式交接,朱立伦把舞台让给郑丽文,但他的派系根基还在,资源没散,如果郑丽文哪步走偏,他随时能通过人脉发声,甚至卷土重来。这事儿耐人寻味,表面上清场,实际是技术性制衡,国民党内斗传统又冒头了。
郑丽文被不少人比作第二个韩国瑜,主要因为她那股接地气的劲儿。韩国瑜1957年生,高雄人,早年当过台北农产运销公司总经理、立法委员,2018年选高雄市长时,以草根风格大胜,喊出“货出去、人进来”的口号,强调经济发展,演讲时总能点燃群众热情。但2020年选举落败,还被罢免市长,典型高开低走。
郑丽文呢从基层爬上来,在南部有群众基础,喊“让台南变蓝”,听起来跟韩国瑜的调调差不多。她民调一度冲到59%,年轻选民中号召力不小,不是传统蓝营贵族那种高高在上,而是敢讲敢冲,党内有人说她是韩国瑜女版,改革野心大,曾公开支持韩国瑜,还推“韩上侯下”组合。这种反建制气质,让她像搅局者,能凝聚人气,但也容易招质疑。
国民党现在面临一堆难题,郑丽文上台虽快,但内部协调不容易。李乾龙身兼副主席和秘书长,资源集中,党内有人担心权力太拢,派系结盟能不能撑到2026年县市长选举还难说。党产冻结后,资金吃紧,地方党部运作靠主委自筹,人事再漂亮,没钱也白搭。
朱立伦总辞后,组织架构空荡荡,怎么填补是个现实问题。外部压力更大,民进党发动大罢免攻势,针对蓝营民代双线开打,舆论战选战齐飞。两岸议题上,郑丽文坚持九二共识,任命两岸老将,但光喊口号不够,得拿出说服力强的论述,争取中间选民,别只顾深蓝基本盘。
话说国民党这百年老党,换血是必须的,郑丽文布局求稳,但节奏太快也可能稳不住。她想短时间内整合资源,压缩内耗,为2026选举抢先机,这想法没错,但改革如果只停在人事调整,没碰路线核心,国民党还是走不出换人不换脑的老路子。
朱立伦退居幕后,话语权还在,如果郑丽文出错,党内反弹会放大,到时“朱主席”可能又被推上前台。国民党能不能摆脱内耗,重拾战斗力,关键看郑丽文把人事优势转成政策成果。要是她只是另一个韩国瑜,热闹一阵后冷场,那蓝营未来就悬了。但如果用这股动能撬动制度改革,国民党或许还有看头。
郑丽文当选后,大陆19日电贺,强调两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基础上,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这贺电一发,郑丽文回应感谢,岛内绿营立马开火,说她亲中过头。但郑丽文不慌,她在胜选后明确表示要为区域和平努力,坚持国民党传统立场。党内分析,这波人事拉拢了军系、本土派、两岸牌,还给了许淑华、侯友宜面子,短期内派系斗争缓和了。但长远看,国民党党员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化慢,郑丽文得想办法吸纳新鲜血液,不然像韩国瑜那样靠人气起飞,落地时摔得重。
郑丽文和韩国瑜相似点多,她不是蓝营贵族,从基层杀出,父亲老兵背景,在高雄台南有基础。韩国瑜当年选高雄,靠接地气翻盘,郑丽文也喊让台南变蓝,目标明确带草根味。她在两岸上明确立场,任命张荣恭等老将,稳健路线对内稳深蓝,对外讲技巧。但问题也在这,人气一时,改革长期,她能不能避开韩国瑜高开低走,还得看。党内有人赞她神之一手,拉拢派系,但也有人点出起手式不完美,没解决根基不深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