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转移3000亿产能,扬言“赏饭吃”的富士康,如今又后悔想回来了?
“我再大陆设厂,就是在给大陆人“赏饭”吃!”富士康老板郭台铭曾在某场采访中如此张狂放言。彼时,他凭借为苹果、华为、索尼等知名品牌代工电子元件,一举成为代工领域的翘楚,身家急剧攀升,以85亿美元的资产荣膺台湾首富之位。
稍有见识之人皆明白,郭台铭发家致富的最大优势之一便是内地的人口红利。然而,在美方打压我国科技企业的关键节点,他却做出落井下石之举,终止与华为的订单,迁移工厂,并裁撤了34万员工。
一、没有内地红利,何来的“代工之王”?
郭台铭青年时期凭借俊朗的外貌,迎娶了香港“制衣大王”之女林淑如。此后,郭台铭历经数次创业挫折,落得倾家荡产的境地。幸得其岳父慷慨相助,拿出70万资金,助其重振旗鼓。
上世纪80年代,欧美电子元件的生产与装配业务逐渐向人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地区转移。郭台铭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业契机,承接了黑白电视机旋钮的生产订单,成功赚取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由此踏上了“代工之王”的征程。
上世纪80年代末,郭台铭赴内地考察。他留意到内地工人吃苦耐劳,且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同时内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基于这些因素,郭台铭在东莞、深圳等地陆续设立了数十家富士康工厂,吸引了上百万熟练工人入职。
很快,富士康已成为苹果、华为、戴尔等知名电子企业的指定代工厂,年度营收高达1908亿美元。郭台铭的个人身家也一度达到85亿美元,多次荣膺台湾首富之位。“百万内地工人将郭台铭推上首富宝座”这一说法,似乎并非毫无根据。
二、飘了!扬言“赏饭给大陆人吃”
美国开始对我国华为等科技巨头进行打压,在此形势下,郭台铭迅速站到美国一方,即刻停止了华为在富士康的所有生产线以及组装业务。并且,他还宣称:“我在大陆进行投资,实则是给予大陆人就业的机会。”此后,郭台铭裁撤了34万内地工人,转而前往印度投资建厂。他还称赞印度拥有大量年轻劳动力,且工资相比大陆要低三分之一。
早在2017年,富士康便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开设了小型工厂;到了2018年,又投入3.5亿美元进行工厂扩建。2019年,郭台铭更是放出豪言,声称到2026年要将3000亿美元的产能转移至印度。外媒彭博社对此评论称:郭台铭把就业机会带走了。
当郭台铭以“救世主”的姿态自居,认为自己的离开会使我们陷入困境时,实际情况却是印度工人工作态度消极,常常消极怠工、出勤散漫。等到郭台铭醒悟过来想要回归时,却发现这里已没有了他的立足之地。与此同时,产业也已从低端代工成功升级为高端智造。
须知,没有人能够永远处于巅峰。富士康尽管制造规模庞大,但其技术水平并不高,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此外,该企业因压缩成本、压榨工人而声名狼藉,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工人选择离开,在招工市场上也愈发不受欢迎。
三、郭台铭后悔想回来
将内地工厂迁移至印度、越南等地后,郭台铭本妄图借此获取丰厚利益,却不料当地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工人好逸恶劳,工作效率低下。加之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其投资亏损惨重。
郭台铭并未就此死心,又于墨西哥投资建厂,并斥资670亿在美国打造科技州,然而这些举措最终都沦为徒有其表的空架子。与此同时,大客户苹果削减订单,使得富士康的经营状况愈发艰难。
此时,郭台铭心生悔意,试图重返内地市场,却发现比亚迪已承接了华为的订单,立讯精密也接手了苹果手机等业务订单。现实让郭台铭幡然醒悟:并非他给予大陆就业机会,而是勤劳善良的大陆人民成就了他的财富与事业。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为了短期利益而背信弃义,这样的个人与企业注定难以长久立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