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的“反内卷”行情已接近尾声……

189     2025-08-03 05:22:45

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行业深度调整后,光伏产业正站在周期反转的关键节点。以“整治低于成本价销售”“推动落后产能出清”为核心的政策组合拳持续落地,叠加市场自我修复机制启动,一场旨在终结恶性价格战的行业重构正在加速推进。尽管当前产业链价格呈现普涨态势,但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这场“反内卷”战役已行至攻坚期,短期的价格修复并不等同于全面复苏,真正的行业拐点仍需跨越多重考验。

一、政策强力介入打破“死亡螺旋”,供给端收缩初显成效

此轮“反内卷”的核心推手来自政策层的强势干预。2025年以来,从中央财经委会议定调“依法治理低价竞争”,到工信部要求企业上报成本数据并严查亏本销售,再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强化监管,政策铁腕直指行业沉疴——产能过剩与无序扩张。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量仅530GW,而国内硅料、硅片、电池片产能却分别高达339.4万吨、1394.9GW和1426.7GW,供需严重错配催生惨烈的价格绞杀。

政策高压下,供给端收缩逐步显现:硅料领域已有9家企业停产,上半年追加4家退出;光伏玻璃环节头部企业集体减产30%;硅片厂商通过主动限产调节供应节奏。这些举措直接撬动了价格杠杆:截至7月23日,多晶硅n型复投料均价达4.68万元/吨,较底部反弹超36%;N型G12单晶硅片价格周环比上涨6.67%。然而,这种上涨更多体现为政策驱动下的阶段性修复,而非需求端的实质性回暖。

二、价格传导遇阻暴露结构性矛盾,组件环节成最大痛点

尽管上游原料价格上涨迅猛,但向中下游传导的过程却充满阻滞。硅片、电池片企业虽跟随调价,但组件环节因参与主体众多、市场化竞争激烈,成为价格传导的“肠梗阻”。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直言:“下游电站投资商仍要求维持低价,若无法形成共识,上游涨价努力将沦为‘两端冷’。”这一判断得到市场验证:7月组件排产维持在52-53GW低位,一线厂商尝试调涨报价,但集中式项目交付价仍难突破僵局。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产能出清进度不及预期。当前淘汰主要集中在高成本的小型企业,而具备资金实力的大厂仍在通过技术升级维持生存。正如中信建投所警示,按现有产能计算,即便达到40%的开工率,硅料全成本仍高达4.7-6.3万元/吨,多数企业尚能勉强支撑。若要实现真正出清,需进一步压减至少1/3产能,而这需要更严格的准入门槛与长效退出机制。

三、技术迭代重塑竞争法则,价值战替代价格战

此轮周期调整的另一显著特征是技术驱动的分化加剧。SNEC展会上亮相的三大技术方向——高效电池、叠层技术、辅材革新——标志着行业正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创新驱动的价值博弈。隆基HPBC电池实验室效率突破26.8%,爱旭ABC电池量产效率达25.5%,钧达TOPCon 3.0良率超95%,新技术溢价空间达10%-15%。更具颠覆性的钙钛矿叠层组件实验室效率已达34.6%,一旦稳定性问题解决,度电成本有望降低30%以上。

这种技术跃迁正在改写行业规则。晶科能源推出的Neo 3.0组件凭借27%电池效率、670W正面功率等硬核参数,成功打开溢价空间。其逻辑在于:只有让客户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IRR),才能打破低价招标惯性。这种“用性能换利润”的策略,或许将成为穿越周期的关键。

四、估值修复行情分化,龙头与黑马共舞

资本市场对“反内卷”政策的响应更为敏锐。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5日,中证光伏指数较6月低点反弹超17%,市净率仅1.91,处于十年历史19.06%分位。但估值修复呈现显著分化:设备端受益于技术迭代确定性,双良节能凭借多晶硅还原炉控制技术、36吋热场拉制工艺等核心优势,一季度毛利率提升至4.52%;硅料环节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因成本曲线陡峭最受关注;而组件环节则需观察谁能率先打通价格传导链条。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已展现经营韧性。双良节能2024年组件出货量激增210.48%,尽管受行业拖累毛利率曾为负,但随着落后产能出清,其设备协同优势有望释放更大盈利弹性。类似这样的“低估+成长”标的,正成为资金布局的重点。

五、黎明前的黑暗:需求承压与外部风险并存

乐观预期之下,隐忧依然存在。国内方面,上半年抢装潮透支下半年需求,6月新增装机同比骤降38%;海外则面临贸易壁垒升级,欧美等地本土产业链建设挤压中国组件出口空间。更为关键的是,若需求复苏弱于预期,当前的涨价行情可能昙花一现。

正如钱晶所言:“行业后续会更艰难,但那是黎明前的黑暗时刻。”中信建投也警告,若2026年全球需求增速放缓,必须看到产业联合控产力度超预期,否则景气度难以持续。这意味着,真正的周期反转不仅需要供给侧改革深化,更需要需求端的实质性回暖。

光伏行业的“反内卷”既是阵痛期的自救,更是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当政策底线划清了生存红线,技术迭代指明了进化方向,那些兼具成本控制能力、技术创新储备和全球化布局的企业,终将在烈火淬炼中脱颖而出。而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追逐短期的价格波动,不如聚焦那些已在深水区筑牢护城河的真正王者——毕竟,只有经历过最严酷寒冬的企业,才配得上春天的第一缕阳光。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我们,我们将持续努力抛砖引玉,与您一起分享态度、一起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