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工智能居然成了ChinaJoy最大亮点,这搁过去给谁说,恐怕都得觉得是科幻小说里的桥段吧。
但现在,就是这么离谱地发生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ChinaJoy第22届,各路游戏大厂、AI新锐,统统扎堆亮相,现场仅仅围观AI NPC对话体验的玩家队伍,都差点排到上地铁口。
可问题来了——Game Jam这种年年玩的老花样,为啥今年偏偏AI成了全场焦点?AI+游戏的梗,到底有啥魔法,硬把ChinaJoy从纯打卡圣地变成新一代的“技术秀场”?
说实话,这一届ChinaJoy的画风和前几年那种“看妹子-撸周边-试新游”的浅层快乐,早就不是一个次元的事儿了。
咱们得从一点说起:AI真正在游戏圈里摘得“王牌”,其实不是突然爆火的。
AI做游戏配角这茬,早就悄咪咪地酝酿过好几年。
多数人最直接的震撼,莫过于游戏场景里一个不起眼的NPC,居然能对你的奇葩操作给出实时、合理又带点个性的反应,还能记住你杀过谁、救过谁,然后下次见面换张脸色。
这哪是以前“对话到死循环”的机械人可比的?
就像有些老玩家曾经调侃:JRPG的NPC是世界上最忠诚的机器人,不管你翻多少遍口袋,他们永远只会复读那几句寡淡台词,“村口有狼,快去揍”,换年换代都不带变调的。
可AI来了,这事彻底玩脱了——NPC们突然会八卦、会记仇、还特么可能搞浪漫。
这事儿最早苗头是啥?
答案其实埋在游戏进化史里那些让人拍大腿的经典时刻。
比如95年的《超时空之钥》,号称RPG的封神之作。
它那会儿玩“分支剧情”,已经开天辟地了,但架不住技术和成本的约束,你玩得再嗨,总有堵“剧情墙”,NPC话说几遍就卡壳。
等时代狠狠拽我们进“开放世界”这艘大船,大家以为自由了,结果套路还是换汤不换药——地图再大、系统再花哨、本质也还是有限开放,说白了就是给你画了个比以前大一点的圈。
到头来,所谓“沉浸感”,全靠脑补。
再试想下,那些亮闪闪的“NPC生动剧本”,也不过是策划熬夜赶出来的死台词,碰到你这种寻根问底的杠精玩家,早晚就会开始复读机模式。
咳,玩家不傻,一旦破功,代入感就垮台了。
AI来了,剧情开始新一轮整活儿。
百度、网易、TapTap一溜大厂,ChinaJoy上轮番晒自家AI NPC:你在游戏里打个喷嚏,都有可能收到NPC嫂子的问候小纸条——“听说你感冒了,快来拿点儿药,注意休息!”
连性格、职业、喜好都能定制差异,NPC开始学会了真人那套“你未语,我知心”。
你要是调皮点冲主线,NPC根据你的互动历史现场生发新对话,免得你觉得是和哥哥逗猫似的对牛弹琴。
这股细腻暖流,把过去角色死板的毛病冲淡了不少。
现场有玩家直呼太离谱,以为啥剧情都“写好了”,搞得厂家还得赶紧澄清:不是剧本演的,是AI根据环境和你操作动态生出新反应。
氛围一热,多年幻想的“真正RPG世界观”才算开始有点味道。
还有个话题挺有意思,大家都觉得AI能帮玩家“无限沉浸”,但其实对厂商来说,AI的另一个大招是——降本提效,这才是资本最想看到的魔法棒。
游戏圈从来不缺天才制作人,宫崎英高、小岛秀夫、冯骥……这些人一出场能把玩家整哭。
可是普通人进不去他们那小圈子,顶多做点打下手的活。
游戏一大升级,牵扯剧情、配音、美术、建模、测试一大票人手。
新时代风口刮来了,中小厂不跟上,预算先吃紧,创意满分也可能只能做出个“糙货”。
可AI一插手,故事改变了。
你造吗?
3D建模都说高端,中国古风建筑像黑神话悟空那种,传统做法是一砖一瓦抠出来的,别说钱,是熬人力钱。
冯骥团队现在玩新科技,上山下乡拿扫描仪一遍扫,AI自动转模型,效率嘎嘎提升,成本也控得住。
而那帮独立小团队,要不是AI加持,谁敢想这么大体量、这么精细的美术?
有些人调侃,现在好游戏不一定“有钱堆出来”,但没AI真不太行。
具体说,百度全栈智能体Zulu那一套操作,有点黑科技味道。
你一句话,系统自动编译代码,哪儿不爽哪儿补,集成美术、语音、场景啥的一锅炖,兼容主流IDE,程序员都说“太省心”。
现场扫码体验,几分钟把原来两天才能搞定的工作直接半自动跑完。
再搭上千帆平台,从美术到剧情到建模,流程全部能实现“人机协同”,连最难搞的美术资源管理都能自动化,全链路发挥AI智能节奏。
而且别盯着3A、独立这些大热门行业。
微信小游戏、抖音小游戏,那些天天被玩家嘲“还是仙侠换科幻,科幻换三国”的快餐产品,表面看起来没啥正经游戏性,玩家不在乎美术和叙事,需求点其实全在“能不能打发五分钟、不掉线、不被客服气炸”。
三七互娱和百度智能云一起搞的智能客服,自称让服务SLA跳到99.3%。
尴尬的是,这种不起眼的微创新,玩家体验反倒能升级得飞快。
真有种“看起来最没劲的行业,AI却在最底层掀风浪”的现实感。
可话说回来,AI是不是万能灵药?绝对不是!!
你再牛掰的智能体,也有短板。
想象下,NPC高智能自由发展往“成精”方向溜号,游戏世界观崩了,还能有啥沉浸?
就像咱玩《最后生还者2》那会儿,角色性格突然跳戏——玩家气到砸手柄。
传统设计师“会失误”,AI则铁面无私“永远按规则走”。
这两者切换之间,游戏世界怎么平衡“人情味”与“合理性”?目前还看不到标准答案。
更关键的另一个视角,是游戏产业的“下限问题”——照这样发展,小作品和大作之间资源鸿沟会越来越缓和吗?
AI降本提效说得漂亮,但真正有创新的东西,是不是会沦为“批量复制”模板?
毕竟咱见过太多行业,工具门槛降低了,流水线产品反而泛滥。
这点上,AI帮玩家增添乐趣,也在挑战着“创意独特性”的飞地。
这边玩家还在沉浸新剧情、享受丝滑互动,那边产业链却静悄悄地迎来一场“拆台”——卷技术的公司用AI加速拆掉传统美术和测试工种的饭碗。
比起游戏本身赚不赚钱,产业结构恐怕还要经历一波淘汰战。
看热闹归看热闹,真正关心游戏行业未来的人,免不了三分欣喜、七分忧虑。
要是真做成了“AI+艺术”模式,谁还能拍着胸脯说“玩家跟NPC单纯对话也是一种美”呢?
这事,还得时间给答案。
表面上,ChinaJoy成了技术人秀肌肉的大舞台,玩家体验翻天覆地地升级。
可仔细琢磨,AI在游戏世界里“渗透感”真有那么稳吗?
谁说不定哪天,一场AI风暴给这圈子带来的,不只是玩法变革,更可能是内容、团队、分工、审美全部的重写。
真的,玩游戏的人,做游戏的团队,运营游戏的平台,哪个不是被逼着重新理解“沉浸感”“体验感”这些词?
新的游戏纪元说白了已经谢幕老模式,但你要问沉浸和新鲜感能持续多久,AI能否承担美感与效率的双重把关,我觉得答案还藏在下一个ChinaJoy的观众笑声里。
话讲到这,想问下你——你会因为AI NPC更聪明、更懂你而留在一款游戏里吗?还是觉得,变化太快反倒有点慌?欢迎讲讲你的故事,我搬好小板凳等你开麦!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