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段感情被时间拉得足够长,它就不再是爱情的证明,而可能是一场精心包装的执念。我们总说“真爱经得起时间考验”,可如果这份“爱”建立在他人婚姻的废墟上,持续了十余年,甚至让当事人不惜做出违背常理的举动——那究竟是深情,还是执迷不悟?当社会为“坚守爱情”鼓掌时,有没有人问过:这份坚守,是否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道德的错误一边?
人们熟知的范曾,是书画巨匠、北大教授、文化名人。但在这光环背后,他的私人生活却像一幅层层叠叠的水墨画,浓淡交错,真假难辨。尤其是他与第三任妻子徐萌的那段长达十余年的婚外情,早已不是秘密。可真正令人唏嘘的,不是这段关系的存在,而是徐萌在这段关系中所展现出的近乎“献祭”式的投入——她不是被动卷入,而是主动把自己活成了“恋爱脑”的极端样本。
你有没有见过一个人,为了取悦伴侣,可以彻底否定自己的价值?徐萌曾为了迎合范曾的审美,多次整容,甚至被传“照着范曾前妻的样子改头换面”。她放弃事业,退出社交圈,只为成为范曾画室里那个“安静的影子”。她为他推掉商业合作,屏蔽外界声音,连朋友圈都只发范曾的作品和语录。这不是爱,这是精神上的自我放逐。
更荒唐的是,为了“名正言顺”地站在范曾身边,她在范曾第二任妻子病重期间频繁出入医院,被指“趁虚而入”。而在范曾终于离婚后,她又迅速怀孕、结婚,仿佛一场早已排练好的落幕仪式。有人说这是“修成正果”,可一个女人若需要用十余年隐秘岁月去换取一纸婚书,那这张婚书的分量,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沉重与不堪?
我们常常歌颂“为爱痴狂”,但很少追问:这种“痴狂”是否建立在对他人伤害的基础上?范曾作为公众人物,本应是文化操守的象征,却在婚姻伦理上屡屡失守。而徐萌,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为何甘愿困在这段见不得光的关系里,像一只扑火的蛾?
或许,她的“恋爱脑”背后,是一种深层的身份焦虑。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只有在范曾的认可中,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这种依附,比单纯的“爱情”更危险——它是一种精神寄生。她用十年光阴换来的,不是一个爱人,而是一个主人。
这让人不得不反思:在当代社会,我们是不是太轻易地把“执着”等同于“深情”?社交媒体上,多少人追捧“为爱隐忍十年”的故事,却对其中的道德模糊视而不见?我们赞美“不离不弃”,却忘了问一句:这种不离不弃,有没有尊重过其他人的权利?
而范曾呢?他在这段关系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他可以继续作画、演讲、接受掌声,而徐萌则必须藏身幕后,用沉默和妥协换取一丝温情。这根本不是对等的爱情,而是一场权力与依附的游戏。当他说“她是我的灵感源泉”时,有没有想过,这份“灵感”是建立在多少人的痛苦之上?
如今,范曾与徐萌已携手步入晚年。外人看来,似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那些被遮蔽的岁月、那些无法言说的尴尬、那些道德上的裂痕,真的能被时间抹平吗?还是说,它们只是被华丽的画作和响亮的头衔掩盖了?
我们或许该重新定义“恋爱脑”——它不只是情绪失控,更是一种认知偏差:把依附当作爱,把牺牲当作价值,把越界当作勇敢。当一个人愿意为爱做尽荒唐事,我们不该鼓掌,而该警惕:那可能不是爱,而是灵魂的迷失。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所坚信的“深情”,其实是别人眼中的“荒唐”,你还会坚持吗?或者说,我们每个人心中,是否都藏着一个等待被唤醒的“徐萌”——甘愿为光燃烧,哪怕那光,本就不该属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