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有人说透了:70后,真是中国承上启下的“收尾一代”
要是把时代比成滚滚向前的大河,那70后就像河中间最特别的一座桥——一头拴着农耕文明的最后点影子,另一头朝着数字世界的亮处伸。他们身上,明明白白带着两个时代的印子:一半是老辈传下的规矩,一半是敢闯敢试的冲劲;一半是藏在心里的旧情怀,一半是跟着学的新代码。
现在好多人都忘了,以前跟人走心全靠写信的日子。一笔一划把想念写在纸上,贴张邮票塞进绿邮筒,之后就盼啊等啊,盼着远方的回信。70后的青春里,都藏着对笔友的盼头,也记着收到家里来信时掉眼泪的模样。那时候人和人的连接,多实在、多厚重啊。他们是最后一批,把“见字如面”当回事儿的人。
可时代不等人啊。办公室里又笨又重的台式机,拨号上网时“吱呀乱叫”的猫(调制解调器),OICQ里闪个不停的头像……70后差不多到了中年,硬生生被推到了互联网的浪头里。他们从零开始学打字,对着智能手机琢磨半天,建工作群、在家庭群里抢红包。他们不是天生就会玩这些的“原住民”,是一点点学的“移民”。
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既懂线下凑一块儿聊天的暖和劲儿,也能玩转线上社交的方便。这份自在,年轻人还真体会不到。
二、最后批信“单位铁饭碗”,也是头批敢“跳槽闯一闯”的人
“找个好单位,干一辈子安稳活”,这话是老辈刻在70后脑子里的。他们不少人第一份工作,不是在国企、工厂,就是在事业单位。一个“铁饭碗”,不光体面,还代表着稳当,家里人都觉得光荣。他们骨子里,就带着对单位的归属感,也守着老规矩。他们是最后一批,把“对单位忠诚”看得比“挣多少钱”还重的人。
可没等他们在岗位上坐热乎,市场经济的浪就拍过来了。下岗、自己干、换工作、背KPI……这些以前没听过的词,成了他们要面对的新难题。有人是没办法才下海,有人是主动想闯闯看。他们是头一批,在没经验可学的“野路子”上,自己摸出职业方向的人。
现在的70后,有的还在老岗位上成了顶梁柱,有的早换了好几个行业。但他们身上总有股特别的劲儿:既有老派的责任心,又有新派的危机感,俩劲儿混一块儿,特真实。
三、最后批被“棍棒教大”,也是头批“捧着孩子养”的人
随便问个70后,小时候没挨过爸妈打的少吧?“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长记性”,这话陪着他们长大。那时候要求他们听话,教他们“孔融让梨”,告诉他们“吃亏是福”。他们是最后一批,在严严实实的集体教育里,学会藏起自己、顾全大局的人。
可等他们自己当了爸妈,世道变了。育儿书、专家课都在说,要“尊重孩子”“顺着孩子的天性来”“好好陪孩子”。于是他们只好收起老辈的严肃,笨手笨脚地想跟孩子做朋友。
他们教孩子的时候,心里总在打架:既想让孩子像自己一样能扛事、懂事儿,又怕孩子跟自己当年似的,活得憋屈、累得慌。这份矛盾,是70后当爸妈最实在的爱,也是最没法说的无奈。
四、最后批把“节俭”刻进骨子里,也是头批会“讲究生活格调”的人
从粮票、布票年代过来的70后,对东西天生爱惜。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一件衣服穿了新的穿旧的,旧了补补再穿,家里剩菜剩饭绝不会随便倒。这种节俭不是穷怕了,是习惯了,是知道日子来得不容易。他们是最后一批,能因为省了几块钱,真心觉得高兴的人。
但同时,他们也是最早享着全球化好处的一代。会喝手冲咖啡,会品单一麦芽威士忌,会研究茶叶放了多少年,还会在朋友圈晒自己烤的面包、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阳台。他们要的不是多贵,是日子过得有“质感”、有“味道”。
就凭着这份“一半烟火气,一半小诗意”的活法,他们既能在菜市场跟人砍几毛钱的价,也能安安静静坐在音乐厅里听交响乐。
结语:时代回不去了,但70后本身就是活着的故事
70后就像本印得精美的双语字典,一半是过去的老底子,一半是未来的新说法。他们身上,既有老传统的沉劲儿,也有新时代的轻快感。在中国社会变样的那些年里,他们是最能扛事儿的“过渡人”。
他们默默担着两个时代的重量,把那些矛盾、不痛快、难事儿,都变成了自己独一份的人生故事。就像有个70后在朋友圈写的:“我们是站在过去和未来中间的人,回头看全是故事,抬头看都是希望。”
各位70后,你们是不是也觉得,自己就像那座连起两个时代的桥?来评论区说说,你们那些“又老又新”的日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