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不再隐瞒,透露当初被央视封杀的内幕,原来我们都猜错了

55     2025-10-07 23:26:20

1998年大年三十晚上,陈佩斯穿着件又老又破的邮递员衣服,和朱时茂一起演完了小品《王爷与邮差》里的最后一个搞笑桥段。当时,好多亿观众都盼着他下一年再给大家带来啥新乐子呢,可谁也没想到,那次竟成了他在春晚最后一次表演。

在那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陈佩斯因版权问题离开”的说法成了大家公认的他退出的“官方解释”,甚至被很多人当作了“铁定事实”,但其实很少有人了解,这个经常被拿来说事的“缘由”,只不过是用来遮蔽真相的一块遮羞布罢了。

为啥陈佩斯会离开央视春晚呢?他那么坚决地走了,现在有没有觉得后悔呀?

【无声的告别】

说到春晚小品最火那会儿,陈佩斯绝对是个不得不提的大腕儿。从《吃面条》开始让小品火起来,到《主角与配角》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经典,这十年来,他成了大伙儿除夕夜必等的“开心果”。

但是当1998年的《王爷与邮差》演完之后,那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演员却突然间不见了,走得干干净净,没留下一点不舍,让观众既惊讶又特别想知道,陈佩斯为啥就这么走了。

那时候,“大家都说陈佩斯因为版权问题和春晚闹翻了”这话传得满城风雨,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觉得这就是他离开春晚的缘由。想想当时他和朱时茂把央视告上法庭那事儿,可真是轰动一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回到90年代那会儿,VCD市场管理还不严格,于是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春晚上演的小品就被一些商家看中了,成了他们眼里的抢手货。

大街小巷的音像店里,到处都是他们两人小品的VCD光盘,盗版贩子因此大赚了一笔,而作为原创的陈佩斯和朱时茂却没有拿到一分钱。

陈佩斯和朱时茂为了保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多次找相关方面商量,想让作品的传播和赚钱方式更合理。但商量来商量去也没结果,最后他们没办法,只能拿起法律武器,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了。

虽然两人最终打赢了官司,可奇怪的是,从那以后他们就没再登上春晚舞台。因此,好多人都觉得央视把他们给雪藏了,两边好像也没啥来往了。不过,好多年以后,陈佩斯在一次采访里才透露,事情其实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

陈佩斯说,他那时候维权主要是冲着盗版商和那些没经过允许就用他作品的地方,并不是针对春晚。这事儿早在1998年春晚之前就闹过了,不是在春晚之后才开始的。

要是真因为版权的事儿“闹翻”,陈佩斯1998年就不会再带着小品《王爷与邮差》上春晚了。他后来慢慢不怎么上春晚了,主要是因为他对作品要求特别高,而且在艺术原则上一点不让步。

【内心底线的坚守】

陈佩斯这位话剧演员出身的大师,对小品创作要求特别高,剧本得合情合理、没漏洞,角色得鲜活、感情得真挚。

小品里的笑点得从咱们日常的矛盾里找,别老用那些低俗的笑话,更不能为了硬凑主题或者煽情,就把剧情的逻辑给丢了。

随着春晚越办越大,节目的审核要求和市场喜好慢慢改变,春晚对小品的看法和创作思路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新变化。

为了让小品更贴近主题,有时候得加点和故事没关系的广告内容。另外,为了让不同地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喜欢,我们也不得不调整原本安排得很紧密的剧本结构。

这样一来,原本紧凑的剧情变得乱七八糟,角色也不再鲜明,变得普普通通,整个小品失去了刚创作时的那股子味儿,这在陈佩斯眼里,是绝对不能忍的。

陈佩斯觉得,喜剧最重要的就是真心实意,要是为了上台表演而没了这份真心,那还不如不去演呢。

说起来,在1999年春晚准备那会儿,陈佩斯和朱时茂带着他们的新小品《警察与警察》也参与了。他们像老样子,照着导演的要求,一遍遍琢磨剧本,从最初的稿子到舞台上怎么演,都下了不少功夫,光台词就改了十多回呢。

经过反复琢磨,陈佩斯瞧瞧手里的剧本,感觉原本反映基层民警真实日常的内容,被改得像是为了迎合观众口味,东拼西凑起来的“大杂烩”。

改动后的作品,笑点全没了,角色也站不住脚,连他自己都感觉“演起来怪怪的,观众看着也不会顺心”,因此,在最后一次彩排后,他们商量决定取消这个节目,不上了。

除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有一些别的因素。首先就是工作太累了,喉咙里长了个大血泡,大到能把嗓子眼儿堵住。后来因为忙,没时间去做手术,就只能简单处理了一下。

那时候,他干脆拿起手术刀,一下子就把喉咙里的泡给挑破了,打那以后,他的身体就大不如前了。再加上,除了准备春晚,他还得忙着宣传新电影,身体实在吃不消,啥都顾不过来了。

同时,陈佩斯也提到,春晚的感觉不一样了,现在没有了那种一起搞创作的气氛。以前大家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分享笑话,关系特别好。但现在呢,都各自躲在角落里,好像怕别人偷了自己的点子一样。

时间一长,春晚的演员竞争变得异常激烈,里面夹杂了不少靠关系的人。像陈佩斯这种只专心研究戏,不掺和人际关系的人,特别看不惯这种风气,结果他就慢慢被排挤到边缘位置了。

由于各种原因,从1998年开始,陈佩斯和朱时茂就再也没上过春晚。但他们离开后,陈佩斯没停下创作的脚步,反而转向了更需实力的话剧领域。

【“中国原创话剧天花板”】

2001年的时候,陈佩斯把北京的房子给卖了,自己出钱做了部话剧叫《拖儿》。这部话剧里没有大牌明星,也没上过春晚那种大舞台,可因为它的剧本写得好,演员演得也贴近老百姓生活,所以每一场都坐得满满当当的。

据说,《拖儿》这部剧总共演了120多场,票房收入超过了4000万元,这在当时的中国话剧界可是个不小的纪录。后来,他们又陆续推出了《阳台》、《阿斗》、《戏台》等话剧,每一部都是讲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阳台》讲的是农民工要工资的事儿,《阿斗》是从“亡了国的皇帝”角度看历史,《戏台》则是通过喜剧,说了说戏曲演员们如何坚持不放弃。

这些剧目没有炫酷的舞台效果,但靠着让人“又笑又哭”的情节赢得了观众的心,以至于有的观众特地从外地跑来北京,就为了看一场表演。

陈佩斯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真正的好戏,不在于舞台有多大,而在于创作者是不是真心对待艺术。

现在回头看看陈佩斯当初的决定,大家会明白,他“离开”并不是要跟哪个平台“较劲”,而是一个艺术家坚持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从1998年开始,春晚的舞台上可能再也看不到那个老面孔了,不过呢,咱们中国的喜剧圈子里却多出了一位一直贴近生活、打死也不让步的创作者。

陈佩斯内心深处对艺术充满敬重,这让他不想让自己的作品沦为“为了讨好别人而做的东西”,更不希望观众把他当成一个“不实在的喜剧演员”。

现在的他,虽然已经70岁了,但依旧没变,始终是那个对喜剧和表演充满热爱,心里干干净净,守着自己规矩的老戏骨。

有空的时候,我就和儿子一起拍点好玩的视频乐呵乐呵,但我主要干的还是老本行——戏剧舞台。就像他最近导演的新话剧《戏台》,一上映票就卖光了,网上大家都夸好,真是有本事,让人不得不服。

盼着以后的日子里,陈佩斯能好好保重身体,继续给观众献上精彩的作品,在他拿手的行当里大放异彩,同时也希望他生活愉快,工作上啥都顺利。

【笔者观点】

艺术这事儿,装不了假,只要你真心投入,观众心里都有数。看看陈佩斯这样的艺术家,他们的执着、热爱和努力,真是让人由衷地佩服和赞叹。

感觉以前的人拍东西,大多都挺有拼劲,挺讲规矩,是啥样就拍啥样,不会因为钱就丢了做东西的底线。可现在也不知道咋了,这种对艺术的死磕劲儿和真心实意,是越来越难见到了。

得承认,以前那些小品真是太精彩了,特别是陈佩斯和赵本山的作品,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几乎都守在电视机前等他们的小品,要是不看,总觉得这年味儿缺了点啥。

现在的小品感觉没那么吸引人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真希望不久以后,大家能看到让人连连称赞的好作品,找回以前那种盼着过年看小品的乐趣。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