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被贴上"限高"标签,万达就火速回应:"这是下属公司的锅!"可网友不买账了——一边卖广场"割肉"还债,一边又有项目烂尾,这账到底该怎么算?
9月28日,王健林新增限制高消费令的消息刷爆全网。就在大家唏嘘"前首富落魄了"时,万达内部人士立刻出来澄清:此次限高源于兰州某项目公司的经济纠纷,双方早有协商,只是执行环节信息没同步才闹了乌龙。
这话听着有理,可看看万达近年的处境,实在让人难以完全相信。2025年刚过半,王健林就一口气卖掉了15座万达广场,回笼资金近300亿。可即便如此,截至9月底,万达累计被执行金额仍高达52.3亿,较年初新增24亿。这意味着,卖资产的钱就像泼进了债务窟窿,连个响都没听见。
有人说,王健林算是房企里的"良心老板"。比起那些卷款跑路、转移资产的同行,他至少没撂挑子——私人飞机卖了,游艇抵了,自己坐经济舱出差;带头降薪90%,却没裁掉一个基层员工。有债权人就曾感慨:"他要是想赖,早就申请破产了,何必这么折腾自己?"
可另一边,郑州、九江等地的购房者却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郑州万达城承诺2023年交房,如今逾期两年仍工地停工;九江万达广场SOHO公寓更是成了"烂尾楼",业主们每月还着房贷,却连家门都进不去。有业主愤怒地说:"他在前面卖资产还债,我们在后面无家可归,这算哪门子良心?"
更讽
刺的是,就在王健林被限高的同一天,万达商管还在为上市冲刺。据港交所文件显示,公司已第三次递交招股书,计划募资50亿港元用于"偿还债务及补充流动资金"。可投资者不傻——一个连项目都保不住的公司,谁愿意把钱投进去?
网友的评论彻底撕裂:"支持老王,至少他敢扛事""烂尾楼业主的苦谁懂?""别洗了,债务危机是他自己高杠杆作的""总比恒大强,至少没躺平"。这些争论背后,其实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到底该肯定王健林"不逃债"的担当,还是该追究他"项目烂尾"的责任?
法律上,项目烂尾的锅确实该由项目公司承担,与集团层面的债务重组是两码事。可从道义上讲,万达作为母公司,对购房者的承诺理应负责。毕竟,业主们买的是"万达"的品牌,不是某个空壳项目公司的名字。
说到底,王健林的困境是整个房地产行业的缩影。他当年靠"高杠杆、快扩张"踩中时代红利,如今也得为这种模式付出代价。卖广场还债是担当,但解决烂尾楼才是真正的责任。
万达的上市之路能顺利吗?那些烂尾楼业主的损失该由谁来买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