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的经济走向,不光是在贸易方面能感受到,就连外资持有国债的动向上,也能窥见一些端倪。
前段时间,很多外资连续出售中国国债,但美国国债反而不断刷新高。不少人觉得中国这步棋走得不太顺,真的是这样吗?
美债飙到新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层“假象繁荣”。
最近几个月,美国国债市场一片热闹:外国投资者手里的美债资产在2025年7月突破9.15万亿美元,刷到了历史新高。不过,这数字背后,其实还暗藏一些耐人寻味的小秘密。
其实,“全球资金纷纷追捧美债”的表面背后,主要还是少数几个国家在“搞热闹”。日本和英国在7月分别添了38亿和413亿美元到美债,持仓量快要逼近1.15万亿和9000亿美元了。不过,这些增持的原因,可不是因为他们对美国经济特别有信心,而更多是被地缘政治的压力逼出来的。
比如说,英国在和美国谈贸易协议的过程中,被美国要求大幅增加防务开支,最后只能通过大量买美债来“变相支付”。而日本则因为日元汇率暴跌,不得不出售一些资产,转而增持美债来稳定货币。这样的“被动接手”操作,让美债的“繁荣”看上去其实挺脆弱的。
其次,美债的高回报其实是美国财政的“自寻烦恼”。到2025年,美国联邦债务已经超过37万亿美元,每年支付的利息就超过1万亿美元,占财政收入的22.3%。为了让债务还能继续滚动,特朗普政府不得不采取加关税、施压盟友之类的措施,像是在“拆东墙补西墙”。
比方说,他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虽然表面上能增加收入,但实际上让美国企业成本变得更高、消费者压力更大,反而伤害了经济的根基。更搞笑的是,这种高利率的环境反过来又在自打嘴巴——长期国债的收益率涨到4.5%以上,让政府借新还旧的成本不断上升,结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美债的“避险”光环开始变得暗淡无光。虽然美元依旧是世界上主要的储备货币,但投资者对美国财政能否持续稳定的担忧越来越浓。中国在7月减持了257亿美元的美债,持仓跌到7307亿美元,创下16年来的新低。
这会儿,全球各大央行都在疯狂买金,中国央行也连续10个月在增持黄金,黄金储备已经达到7402万盎司。这种“去美元化”的潮流显示,更多国家开始找其他的避险手段了,美债不再是唯一的“安全港湾”。
其实,外资纷纷退出中国债券市场,也不是没原因的。主要是因为欧美等地的货币政策变得紧缩,利率不断上升,让他们的债券收益看起来更有吸引力。而中国债券的收益率相比之下就显得没那么吸引人,加上人民币汇率的压力,很多机构开始重新审视投资策略,减少在中国的持仓。此外,中资企业债务风险的上升,也让一些外资变得谨慎,担心未来可能会遇到违约问题。再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动,不确定因素增多,很多外资选择了“观望”和“撤出”,以规避潜在的风险。
和美债不同哦,中国国债在2025年5到7月期间,外资连续出现减持,三个月一共减了大概3700亿元人民币,7月份单月就减超3000亿元。不过呢,这并不代表市场对中国经济没信心,实际上,纯粹算是一种资本的“理性抉择”,大家是在做出合理的调整而已。
从短时间来看,主要是套利交易带动了外资的减持行动。
到2025年,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曾出现倒挂,中国国债经对冲后,收益率变成了负数。对于那些追求短期利益的机构投资者来说,果断卖出中国债券,转向高收益的美债或其他投资品种,几乎是必然的选择。这种做法在全球市场上屡见不鲜,实际上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国的。
从中期来看,中国债券市场的调整结构是主要原因。外资在中国债券里的持有比例一直保持在3%以下,主要集中在利率债和同业存单这类资产。这些品种流动性好、波动大,容易被机构调仓时作为目标。
到了2025年,为了刺激经济,中国实行降息措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破了2%,这也让短期资金的持有热情变得不那么高了。不过,这种情况其实只是短暂的——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稳住,市场利率逐步上扬,外资重新配置中国债券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
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债市的开放步伐一直没有停下来。自2019年起,中国国债逐渐加入了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富时罗素这三大国际指数,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了9.7%、10%和10.17%。
截止到2025年4月,已经有超过116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市,持有债券总额达4.5万亿元。这种“战略布局”的增强,反映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债市的未来发展依然抱有信心。
关于中美债市角逐的背后实情,其实隐藏着不少深层次的因素。
眼下中美两国债市就像是“冰火两重天”,根本上反映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体系在较劲。对美国来说,美债的“兴旺”其实是靠债务不断膨胀和盟友“输血”才撑起来的“假象繁荣”。
特朗普政府试图用关税压力和政治手段来巩固美元的优势,但这招反而在透支美国的信誉。像那“大小美丽法案”,预估未来十年会带来2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而关税措施能解决的其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更糟糕的是,美国两党在财政预算上闹得僵持不下,到了2025年10月新财年开始时,政府停摆的可能性就摆在眼前。这种“内耗”让投资者对美债的长远安全感有了不少顾虑。
对中国来说,外资减少持有中国债券算得上是市场逐步开放中的一个“必经环节”。中国正借助减持美债、增加黄金储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措施,调整外汇储备的结构,减少对某一单一货币的依赖。
这种“去美元化”套路,不光能帮忙规避风险,还能给人民币国际化搭个台。据说,中国债市也越拆越开——到了2025年9月,央行批准外资进入在岸回购市场,这一举措无疑让市场的流动性更充裕了。
从国际角度来看,资金流动正呈现出“再调节”。外资离开中国债市后,没有全部转投美国,而是分散到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市场。这种“多中心”发展,体现了全球投资者对某一市场过度依赖的担忧,也说明传统的“美元-美债”体系正逐渐松动,一个新的国际金融格局正在逐步建立。
结语
外资减少在中国债券的持仓,转而增持美国国债,这事儿不能简单归结为“资本抛弃中国、投向美国”。美国债券创出新高,实际上是建立在债务泡沫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之上的“假象繁荣”;而中国债市的调整,只不过是在市场逐步开放过程中遇到的“正常波动”。
从长远来看,中国通过调整储备布局、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正为全球资本的流动创造更多的机遇。
要找更吸引人的方案,关键还得看谁能更好地解决自己经济里的结构性难题。毕竟,历史摆在眼前,靠债务膨胀和政治手腕撑起的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