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茶
一到能源话题,中国就像总是站在聚光灯下,安静坐着——却让西方媒体满脸疑惑,不明白她怎么能这么快把清洁能源铺满大江南北?这事还真不只一次被问,《纽约时报》那边盯着没放,说中国人在高压铁塔、太阳能大棚底下,为什么不去抗议?是不是没人敢有自己的声音?
中国的清洁能源成绩其实不需要谁故意夸张。从新疆戈壁的风车队到山东港口的光伏阵列,全国特高压像拉面条一样把干净的电送到城市里。大多数的人,现在打开窗户都能呼吸到那一口自在。电动车走在马路上,安静得让司机都不太习惯了。以前的北京,每年春秋天你总是要猜雾霾什么时候来,现在连孩子都知道什么是蓝天。不过,这些变化真是轻易就让所有人都支持吗?
最近一份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有点意思——2014到2020年空气污染指标降了41%。这个数字不只是国家官网在说,清华那边的环境工程团队也有详细分析,基本一致。北京关掉了煤电厂,大家呆在家里也都认可这决定。雾霾日子一去不复返,家里老人说当年天天戴口罩,现在反过来担心夏天晒黑。这和老外想象里,那种喧嚣的抗议场面,好像根本不是一个世界。莫非中国人真心相信所有变化都是优点?只是这样吗?
电动汽车成了城市一个漂亮标签,连出租车都换得差不多了。成本低了,养车再也不是负担。很多人甚至一年跑三万公里都不用担心油钱。还有那句话说,电能比汽油便宜多了。交通没了嘈杂,晚上睡觉都能听到楼下猫走路。买电车这事,家长里短辩论多,但最后成了朋友间攀比的对象。要说大家都支持,未必;要说大家都反对,更不存在。中国人会不会有点矛盾?是不是只是习惯了接受?
据说,一些高压线经过村子,村民还是会讨论,甚至投诉。有人说辐射,有人担心影响房价。但大多数时候,这点声音不会很响。媒体偶尔报道,有地方征地补偿谈不拢,可很快都能妥协。其实,对比雾霾被治理掉,大家更愿意谈空气变好——小区老人对新建的发电站没意见,他们更关心电价会不会涨。有时候,利益相关者反而只是无声接受。这种心态怎样解释?
不同于美国人习惯自个儿小利益挂在嘴边,中国文化里"忍让"和"整体观念"很重,谁都知道话不太好说出声,但心里会默默计较。集体主义不是简单的标签。从学校到单位,头一回就教你要服从大局。中国人更能忍,有时候也是被动,无奈。哪有那么多原则?只是大家也会看成效。如果真不行,也不是谁都能忍了!有时,只要政策没出大问题,反对的声音就会弱下去。情绪波动,有,不多见。
再回看政府执行这件事,不夸张。高铁、地铁、风电、核电,中国推进速度吓人,一年能干出来别人三年的事。咱们这儿没那么多讨论会,批文马上出,队伍直接上。居民信任政策,这点绝对不是轻松来的。最近几年,政策危机也有,比如部分地方环保搬迁纠纷。但多数时候,干部一线调解,民众还是愿意相信“会有好结果”。很难说这种信任感来自什么地方——历史惯性?还是现实利益?有时候,大家也并非都满意,只是选了闭嘴而已。
说到美国的例子,其实也不是全是天生的抗拒。比如Kansas到Illinois那条风能输电线,1300公里不到,却能磨蹭十年。反对的有屋主,有环保人士,还有本地政客。谁都怕土地被搞坏,利益分不清,项目就堵在那。中国式的“硬推模式”里,这种情况只会被迅速协调,谈不拢也能先动工再说。西方舆论看起来很复杂,但有些事被媒体放大了,其实并不都是大众本意。美国不是没行动力,只是权力分散,效率慢。很多时候,项目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
实际上,中国的清洁能源“奇迹”也不是白白给的。政府提前布局,政策配套,银行贷款也灵活。资源能在几个季度内调动完。一些地方项目征拆很快,反对意见刚冒头,马上协商解决。集体利益优先,一周就能开几个会。有人说这种模式效率高,有人却质疑能否保障个人权益。事实是,看到今天空气好了,绝大多数人只关心结果,不太在乎过程。这个逻辑对吗?却有人觉得强推不公平,这是“合适”的做法吗?
反过头来再说,中国社会其实不是铁板一块。这点和西方印象不同。很多城市居民更看重个人空间,像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社区自治能力强,有时也会争取权益。有时候遇到补偿分歧,还真能闹到法院。农村里,集体利益压得更重,话语权小。政策落地也会有利益博弈。是不是大家都愿意牺牲?未必。支持巨型项目,有时只是集体压力下的选择。这种矛盾很常见,不一定谁都愿意说。
清洁能源项目拉动就业,带动新技术升级,国家统计局数据都能查。最近一年,太阳能和风能产业就业人口增长超过17%。新兴企业爆发,每个月都有上市公司披露新订单。普通工人收入提高,有人觉得是好事,有人觉得环境破坏了原来的家乡。利益分配从来就难。政策里做不到面面俱到,结果还是有人吃亏。这种矛盾被掩盖还是被解决?没人敢说一定是后者。
另一头,环保主义情绪也不是人人一心。部分专家质疑光伏项目占据大量土地,造成生态破碎。学者观点不一致,有说好,有说坏。媒体报道也分裂。个别地方,土地征收引发争议,舆论陷入混战。中央政府调解下,有时风头过去,实际问题却还在。中国不是没有反对声音,只是这些声音不会太大。社会结构决定了抗议难被放大——但能说没有矛盾吗?
对权威的信任确实成了加速器。国家发改委定调,执行力就强。“中国效率”被国内称赞,也被国外质疑。最近社交媒体上有关特高压输电网的讨论里,意见分裂,支持和反对并存。有群体对未来环境担心,有人只在乎当前收入。这种态度转变,和西方的个人主义其实越来越接近。是不是中国人开始不那么愿意牺牲自己了?谁又说得准呢?
但也不是都这么悲观。大多数人生活里已习惯空气变好了,电动车跑得快。有时候,边走边看,体会着别人担心的风险,其实被现实逐步消解。清洁能源让底层工人有了新工种,高学历人才有了新机会,一部分年轻人觉得理想可以落地。不太容易猜到,五年前大家还在讨论雾霾,今天讨论电网。转变不易,过程并非无痛。
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确实汇集了行政力量、集体价值观、技术创新三股势能。效率背后,有实际受益者,也有沉默反对者。美国等西方国家看起来纠结,实际上也是利益和制度的纠葛。中国模式有没有完美答案?说实话,不敢保证。支持者觉得值得,怀疑者看见缺点。实际推进过程中,有妥协、有取舍,声音在多元中彼此碰撞。
结果很简单——空气干净了,生活品质提升了,普通人多了一点安全感和自信。“没有抗议”并不是说没有矛盾,而是成效足够让大多数人闭嘴点头。等以后新问题冒出来,是不是就能保证每个人都满意?谁知道呢。
清洁能源不是一个答案,是许多故事的结果。每个人短暂参与其中,有得有失。中国式推进,不是无声,是现实与期待的碰撞。未来如何,还需要继续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