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导弹呢?泽连斯基兴冲冲跑去白宫,结果连根毛都没薅到。”
10月17号那天,基辅时间刚过中午,乌克兰总统的飞机就降落在华盛顿安德鲁斯机场。随行的人把希望写在脸上,推特上一片欢呼,觉得“战斧导弹稳了”。结果飞机还没停稳,白宫那边已经放风:特朗普不会给导弹,也不会追加火箭炮弹药,连顿巴斯的事儿都要泽连斯基自己想办法。这消息一传回去,基辅的咖啡店里直接有人摔杯子,骂声比炮弹还响。
泽连斯基进白宫的时候,脸绷得跟钢板似的。他本来打算拿“俄罗斯不停火”这张牌,换点真家伙,结果特朗普第一句话就甩过来:“你们要不要考虑把顿巴斯让出来?”泽连斯基愣了半秒,没敢直接怼,只能把话题往“主权完整”上绕。绕了半天,特朗普还是那一句:先把地儿划清楚,再谈停火。乌克兰官员后来跟记者吐槽,说整场会谈像被按在冰水里洗澡,冷得骨头都疼。
更尴尬的是,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跟记者聊天,直接亮出底牌:按现在的战线画一条线,俄军占的那一大块顿巴斯就归俄罗斯,乌军撤回,两边停火。他还补刀:“我上台后24小时内搞定。”话听着硬气,可普京那边一句话都没松,反倒是泽连斯基先被卖了。乌克兰国内炸了锅,有人把特朗普的推特截图贴在广场上,旁边画个大大的“?”号。
其实早在10月20号,特朗普就在白宫草坪上对记者说过:“我不觉得乌克兰能赢。”转头又改口:“战争嘛,谁知道呢。”这两句话前后差不到两小时,把媒体都搞懵了。有人猜他是怕得罪选民,有人猜他是想跟普京留后路。反正乌克兰那边听完,心凉了半截。
“战斧”导弹这事儿也不是第一次被拒。乌克兰从夏天就开始申请,美国国防部每次都打太极,说库存紧张,优先保自家。到了10月中旬,连原本答应的“海马斯”弹药都砍了一半,理由是“要留点给美军演习”。泽连斯基这趟亲自跑,就是想当面讨个准话,结果特朗普一句“no”就堵死。乌克兰军官私下抱怨:“前线士兵一天只分到十发炮弹,现在连这点都要省。”
会谈结束,泽连斯基出来见记者,镜头前的他硬挤出笑,说“领土问题很敏感”。记者追问特朗普有没有给时间表,他憋了半天,挤出一句“还在谈”。实际上,白宫连份联合声明都没发,乌克兰代表团当晚就打包行李,第二天一早飞回基辅。飞机落地时,机场空荡荡,没鲜花没掌声,跟去时的热闹形成刺眼对比。
有乌克兰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图:一只破纸箱写着“战斧梦”,旁边配个哭脸。底下评论区热闹得像集市,有人骂特朗普“翻脸比翻书快”,有人劝泽连斯基“赶紧找欧盟”。最扎心的一条评论是:“我们以为美国是保险箱,结果密码早被改了。”
其实特朗普这波操作,也不是完全没预兆。10月初,他就跟普京通了电话,虽然通话内容没公开,但克里姆林宫放出的照片里,两人笑得像刚分完蛋糕。乌克兰情报部门后来分析,特朗普可能在电话里答应“不追加武器”,换取普京在谈判桌上露个脸。只是这脸露得太快,直接把泽连斯基晾在半空。
回到基辅的第二天,泽连斯基召开闭门会议,据说拍桌子声音隔着走廊都能听见。幕僚们吵成一团,有人主张硬扛,有人建议先停火再谈。最现实的声音是:弹药不够,冬天又快到,再拖下去前线可能崩。可崩也不是说崩就崩,毕竟俄罗斯那头也没打算再推进,两边就这么耗着,耗到老百姓开始囤木柴,耗到国际新闻版面越来越小。
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还补了一句:“欧洲人该多出点钱。”这话传到布鲁塞尔,欧盟官员翻白眼,说美国先把武器卡死,再让欧盟埋单,算盘珠子蹦到脸上了。德国那边更直接,宣布再送一套防空系统,算是给乌克兰打一针强心剂。只是防空系统挡不住地面拉锯,顿巴斯前线的小村子依旧每天挨炮,村民躲在地下室数罐头,数到第七罐的时候,听到广播里说“谈判仍在继续”。
泽连斯基这回空手而归,国内支持率掉了五个点。反对派趁机放话:“早说过美国人靠不住。”泽连斯基没回嘴,只是连夜飞去伦敦找英国首相。英国倒是爽快,答应给几艘无人艇,还顺带拍了胸脯:“我们支持乌克兰主权。”可这无人艇也开不到顿巴斯的山沟里去,前线士兵听完,咧嘴苦笑:“至少海里还有动静。”
更微妙的是,美国国内也有声音。福克斯新闻台做民调,六成受访者反对再给乌克兰武器,觉得“花太多钱”。CNN那边则说,四成受访者担心“冲突升级”。两边吵得热闹,却没人问乌克兰人怎么想。基辅街头的老太太拎着面包排队,听见电视里的辩论,嘟囔一句:“他们吵架,我们死人。”
眼看冬天逼近,乌克兰的电网公司开始限电,每天停三小时。市民把充电宝攒了一堆,像攒子弹。前线士兵更惨,睡袋薄得像纸,晚上靠烧柴取暖,烟飘起来,俄军无人机就能定位。有人把这段拍成短视频发网上,配文:“战斧没来,柴火先来了。”视频播放量破千万,评论区全是蜡烛表情。
特朗普的“24小时停火”承诺也被网友做成表情包,配个秒表滴答滴答。有人留言:“滴答滴答,先等他把竞选搞完。”更损的是把普京和特朗普P在一起,中间写着“谁先眨眼谁输”。乌克兰人看了笑完又叹气,毕竟表情包救不了命。
现在回头看,泽连斯基这趟美国行就像一场高开低走的真人秀,开场锣鼓喧天,收场一地碎玻璃。导弹没要到,地儿还得割,连普京都懒得接电话。唯一的好处是,乌克兰人彻底明白:保险箱密码得自己设,钥匙也得自己攥。至于特朗普那24小时,就当听了个段子,听完该搬砖还得搬砖。
“导弹泡汤,地儿也悬,泽连斯基这趟华盛顿跑得值不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