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怒特朗普,《华尔街日报》遭白宫“封杀”

167     2025-07-29 07:34:24

文︱陆弃

当地时间7月21日,白宫悍然将《华尔街日报》踢出即将启程的“特朗普苏格兰之行”记者团。理由?该报日前刊出一篇关于特朗普与杰弗里·爱泼斯坦关系的调查报道。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公开表示,该报行为“虚假且诽谤”,因此被排除在媒体名单之外。

一份未公开影像、没有披露信源的报道,就足以激起如此强烈的政治反应,这本身就说明问题严重。《华尔街日报》17日的报道称,2003年爱泼斯坦50岁生日时,特朗普曾送出一封私人信件,内含不雅插画和两人之间所谓“秘密”。尽管信件未曝光,但内容描述足以撬动白宫高层的神经,引发连环反应。

这种反应不是辩驳,不是澄清,而是直接封杀。这不是一个民主政府该有的姿态,而是权力对言论自由的压制行为。特朗普政府不仅没有任何自我反思,反而用政治手段打击媒体,活脱脱演示了“谁不听话就封谁口”的操作模板。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此前美联社因报道中使用了“墨西哥湾”这个表述,被白宫禁入椭圆形办公室、海湖庄园以及“空军一号”。媒体人现在必须小心翼翼,否则连采访总统的资格都将被剥夺。新闻自由,不再是美国的立国基石,而沦为总统情绪的附庸。

这种系统性的“封口”机制,不只是破坏了新闻秩序,更在一步步重构美国的舆论生态——把“不配合”的媒体边缘化,把“顺从”的喉舌捧上天。特朗普并不想消灭媒体,他只是要打造一个完全服务于他的“虚假现实”系统:只传他想让人听的,只报他想让人知的,其他的,统统清除出局。在特朗普眼中,没有“友军”媒体,只有“暂时没犯错”的工具。只要一旦踩雷,就立刻从“盟友”变成“敌人”。

特朗普7月25日至29日将访问苏格兰,并与英国首相斯塔默会晤。原本这趟行程被视为重建跨大西洋保守联盟的一环,却因封杀《华尔街日报》的事件蒙上政治审查的阴影。这样的行为无异于在国际舞台上自毁道义,令外界再次质疑美国所谓“民主灯塔”的真实性。

特朗普的危机控制方式一如既往,不解决问题,而是封锁消息。与其正面回应信件真假,不如先下手封口;与其解释与爱泼斯坦的复杂过往,不如转移焦点打压媒体。这种“先砍麦,再灭火”的做法,不仅没有消解公众疑虑,反而加深了外界对其试图掩盖真相的怀疑。

这种行为的制度化趋势令人警惕。白宫新闻秘书口中的“记者团权限”被武器化,成为筛选媒体忠诚度的试金石。你若顺从,就给你入场券;你若质疑,立即剥夺发声权。这种操作,已经不是简单的舆论导向,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排查。

从“通俄门”到“艳星门”,从税务黑账到机密文件案,再到这次“爱泼斯坦生日门”,特朗普一直在与媒体打持久战。他把媒体当作头号敌人,把质疑当作背叛,把真相当作威胁。他不怕丑闻,他怕的是丑闻被揭开、被传播、被民众质疑。他用“假新闻”这个万能标签,将一切不利报道打成“谎言”,并以此为借口对记者动手。这一次,《华尔街日报》被拦在白宫大门之外,下一次会是谁?特朗普的封杀没有底线,他的名单没有尽头。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文保障新闻自由,可如今这项权利已逐步被行政权力架空。记者必须在白宫“审查制度”下自我审查,报道必须顾及总统脾气,否则代价就是被剥夺采访资格、被踢出权力场。白宫不需要媒体监督,它需要的是一个传声筒;不需要真相,它需要的是一种“总统式叙事”。而当掌权者决定谁能说话、谁能听话,这个国家就已经从民主滑向威权。

特朗普当然知道媒体的力量。他曾借助媒体成功登上总统宝座,也正是被媒体持续追踪才频频深陷司法和政治危机。他的战略极其清晰:与其被动承受,不如主动掌控。他要塑造一个只有他能定义的“现实”,要打造一个谁也不能质疑的“新权威”。此次《华尔街日报》被驱逐,不过是序幕。未来,美国媒体或将迎来更大规模的清洗,新闻自由将遭遇空前重击,民主制度面临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