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随着以色列与伊朗的正式停火,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终于得以摆脱此前巴基斯坦空军所留下的心理阴霾,重拾信心。他未曾料想,自己创立的“印度赢学”竟被世人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以伊冲突结束后,以色列、伊朗,甚至美国都纷纷效仿此策略,似乎美国的盟友也不过如此。
然而,伊战争中的“印度赢学”已由1.0版本升级至2.0。1.0版本的印度赢学曾出现一个“6:0”的漏洞,众所周知,网红豪哥哥才是真正的赢家;而2.0版本的印度赢学有所不同,这场战争的各方参与者都显得理直气壮,特别是从以色列或伊朗平民的视角来看,心中大部分的怒火都已消散。那么,究竟谁是这场战争的真正失败者呢?
一、强国对战争态度
尽管以色列反复宣称其针对伊朗的战争旨在遏制伊朗的核武器计划,但这仅仅是众多原因中的一个。实质上,这场以伊冲突是印巴空战的延续,它背后是美国领导的北约集团提供资金与武器支持,以色列则提供人力与行动力,旨在阻断亚洲与欧洲大陆之间的交流,从而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
战事爆发之际,美国发布了一系列偏向一方的声明,紧接着,便开始调整中东地区美军基地的驻军和人员配置,并部署兵力,意图介入其中。尽管俄罗斯对以色列的行为表示了谴责,却并未向伊朗提供实质性援助,仅承诺充当调解者。然而,鉴于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的深厚牵绊,其抽身调度的能力受限。
英国虽宣称双方均保持克制,却迅速派遣舰艇与美军协同,以加强以色列的防空能力。法国方面对以色列发出警告,提醒其勿对与伊朗核计划无关的目标发起攻击;德国则对以色列表示支持。印度对此态度模糊不清。巴基斯坦对伊朗表示声援。而日本则对以色列的行为予以谴责,同时支持伊朗。
观察这些主要国家的立场,不难发现他们对以色列及美国的意图已有深刻的洞察。英国作为孤立在欧洲大陆边缘的岛屿,通过阻止亚欧大陆间的交流合作,能够获得显著利益,因此其态度显得异常活跃。而俄罗斯,虽然身陷其中难以脱身,却期盼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遭到中断,以期借此良机大发其财。
法国在英国脱欧之后,自诩为欧盟的领头羊,深知亚欧大陆间交流受阻的严重后果,因此不愿局势进一步恶化。德国则意图趁机扩充军备,即便明知道以色列的行动缺乏正当性,仍旧选择对其表示支持。印度在不久前遭受巴基斯坦的强烈反击后,选择保持暧昧态度。巴基斯坦与伊朗之间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因而对伊朗表示了声援。日本一直渴望拥有核武器,自然不愿接受以色列提出的这一借口。
二、以色列所求战果
观察以军所采用的战术与战略,显而易见,以色列对此早已成竹在胸。在其战略构想中,最理想的战果莫过于模仿“海湾战争”的结局:无需动用地面部队,便能让伊朗失去抵抗之力,从而以色列得以在中东地区随心所欲地展开军事扩张。在战争初期,以色列的战术与海湾战争初期联合国军的做法如出一辙。
以色列的行动首步,便是派遣预先潜伏于伊朗境内的特工,担任先锋,与以色列空军协同作战,清扫障碍并标定打击目标。接着,运用先进的电子战技术,巧妙规避伊朗军队的侦察。随后,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机迅速进入目标区域的领空,发射精准的制导武器。其中一部分战机负责摧毁伊朗的核设施、空军基地及防空系统;另一部分战机则针对伊朗的高级将领、政府官员及核科学家执行了斩首行动。
若欲实现海湾战争般的辉煌战绩,伊朗在6月13日当天将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至少需数日方能部署导弹进行反击。因此,美英两国在战争爆发之际,并未派遣军舰驰援地中海。
最终,尽管伊朗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然而在遭受袭击后不久,伊朗便对以色列发动了反击,发射了无人机和弹道导弹。面对伊朗依然具备的还击能力,以色列不得不继续对其展开空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走向逐渐偏离了以色列原先设想的轨迹。
面对这一挑战,以色列迅速调整战略部署,意图效仿科索沃战争中的空袭战术,即通过扩大攻击规模,以期撼动伊朗本身已显脆弱的经济基础,进而引发国内动荡,迫使伊朗屈服。
以色列军队持续对伊朗的防空体系、指挥机构、兵工厂及武器库等关键设施实施空袭。然而,效果并不显著,随后又转而攻击伊朗的通讯网络、广播电台、电力供应以及医疗设施等民用设施,意图通过打击民用目标对伊朗施加压力。然而,以色列军队对民用设施的袭击却意外地加强了伊朗民众的团结,甚至引发了伊斯兰逊尼派的广泛声援。
经过前几次的试探,伊朗军队已深刻理解了以色列防空系统的运作模式。结合自身低速无人机及多种弹道导弹的独特性能,部队摒弃了原先的饱和攻击策略,转而实施了“分阶段混合攻击”的新战术。
以色列军方发射了低速无人机,随后分阶段释放了一系列弹道导弹,使得无人机与不同型号的导弹几乎同步抵达以色列领空。同时,空袭目标分布广泛,使得以色列军队难以集中防御力量。因此,无人机与导弹编队在叙利亚及约旦上空迅速穿过了美、英等盟军所设置的拦截网络。
随着飞越以色列领空,我方成功突破以军严密的高空防御网,并在抵达指定目标区域后,再度击穿其低空防御系统。伊朗导弹对以色列境内多个关键战略设施造成了毁灭性打击。面对此情况,以色列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实施信息封锁,严格禁止任何个人或机构将空袭相关的视频、图片发布至网络平台,对违规者将予以严厉惩处。
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均未能有效摧毁对方的远程攻击能力,局势演变为各自为战的状态。此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方才意识到,伊朗的军事力量被严重低估。以色列不仅无力削弱伊朗的军事力量,反而可能将自身推入无法回头的深渊。因此,他不断敦促美国介入其中。
继美利坚合众国运用B-2轰炸机搭配超级钻地炸弹对伊朗境内多个地下核设施进行攻击后,以色列与伊朗相继宣布停火。然而,在停火协议正式落地之前,双方均采取各自为政的策略,持续交锋。最终,美国、以色列、伊朗三方均宣称取得了重大胜利,唯有参与其中的也门胡塞武装,宣布拒绝参与停火。
三、鹬蚌相争,渔翁利。
在这场冲突中,伊朗承受了巨大损失,包括20多位高级将领与关键官员的陨落,以及14名核领域专家的离世;众多军用与民用设施亦遭受重创;伤亡人数攀升至2600余人,其中不乏无辜平民;直接经济损失更是高达1000亿美元之巨。战事结束后,尽管伊朗作为受害者,并未从对手那里获得应有的赔偿,纵然以色列亦遭受重创,然而伊朗的处境仍只能算作是战平,远未达到胜利者的地位。
在这场冲突中,以色列充当了美欧的代理人,虽然战争所需的大部分武器和资金均源自美欧的支持,然而其空军基地、特工总部、核设施、科研机构、炼油厂以及港口等关键战略设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由此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因此,以色列亦无法称得上是真正的胜利者。
尽管美国、英国等国家并未正式投身战火,但它们慷慨解囊,提供武器援助,却未能达成削弱伊朗军事力量的战略目的。不仅如此,它们在后期还需再次出资协助以色列重建,换言之,投入的巨额资金终究付诸东流,初期的天使轮投资已然失败,而后续的资金投入则只是为了善后。美国意图阻挠亚欧大陆交流的阴谋亦未能得逞,反而使得全世界洞察到了美帝国主义的真面目及其军事力量的局限,它自然无法自称胜利者。
也门胡赛武装,一度不过是身着拖鞋、手持火箭筒的配角,如今却已蜕变为令美国海军也心生忌惮的反美武装力量。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显而易见,也门胡赛武装才是此场战争的真正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