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晚,A股市场被一份份减持公告刷屏。24家上市公司集中发布股东减持计划,名单拉满一整屏:苏州规划股东拟减持不超过4.5%,嘉和美康遭国寿成达抛售3%股份,蓝丰生化、通鼎互联、安记食品等十余家公司同步加入减持大军。
当晚另有20余家披露减持进展:拉卡拉被联想控股减持535万股,赛微电子、南大光电等热门科技股股东套现离场。若算上已减持完毕的巨星科技、龙芯中科等公司,24小时内涉及减持的上市公司总数逼近50家,单日减持规模创下年内新高。
力源科技的一则公告引爆市场关注。公司实际控制人沈万中因犯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330万元。判决书显示,沈万中已辞去董事长职务,判决不影响其股东权利行使。这是新《证券法》实施后又一例实控人因信披犯罪获刑的案例,与去年泽达易盛案形成呼应。
监管罚单同步密集落地。振华股份董事兼总经理柯愈胜因其子短线交易公司股票,被处以10万元罚款;*ST元成收到浙江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具体事由虽未披露,公司股价已连续三日异常波动。同期曝光的还有博世科1.39亿元诉讼纠纷、金埔园林账户冻结、ST瑞和12个月内涉案14起等风险事件,多家公司经营陷入泥潭。
业绩地雷紧随其后。陆家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7.87%,创维集团预告净利腰斩,赛恩斯净利预减近60%,百奥泰亏损超1亿元。海南发展旗下光伏子公司海控三鑫突然宣布停窑减产,折射新能源产业链局部过剩危机。
减持潮与监管风暴并非孤立事件。就在7月29日前夕,沪深交易所刚细化减持新规执行标准,明确三大“减持禁区”:破发(股价低于发行价)、破净(股价跌破净资产)、分红不达标(三年累计分红未达净利润30%)。新规要求控股股东减持前必须预披露并自查合规性,大宗交易减持也纳入监管,彻底堵死“绕道减持”漏洞。
监管层对违规减持的打击力度空前。证监会5月24日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对于违规减持方,可责令购回股票并上缴价差;涉及信披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典型案例包括我乐家居股东被罚没4948万元、东方时尚实控人被捕等。交易所表态将“打早打小打疼”,发现违规即刻限制交易。
市场资金用脚投票。24家拟减持公司中,海伦哲、宇晶股份等前期涨幅超50%的个股遭重点抛售。海伦哲股东美通公司和中天泽控股计划减持961万股,而该公司上半年并无显著利好支撑股价翻倍。与之对比的是减持完毕的普冉股份,这家半导体公司因行业周期复苏,减持后股价反涨12%。
监管重压下仍有铤而走险者。ST天龙、ST元成等风险警示公司在发布减持公告的同时,还因信披违规收处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近40家上市公司因信披违规被立案,金通灵更因连续6年财务造假被检察机关公诉。
热点板块呈现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减持潮压顶的消费电子(漫步者)、光伏(海南发展)板块;另一边是资金抱团的创新药龙头,亚太药业10天5板、辰欣药业7天4板,超级水电概念的西藏天路7天6板、西宁特钢7天6板。西藏旅游虽澄清未参与雅鲁藏布江水电站项目,仍走出7连板,游资炒作无视基本面。
投资者紧急排查“高危减持清单”。数据模型显示两类标的风险最高:一是减持比例超5%且前期涨幅超50%的公司(如宇晶股份);二是高管减持叠加业绩下滑的企业(如复旦微电)。深交所监管记录显示,被立案调查公司半年内平均跑输大盘23%,力源科技实控人获刑后,公司资金链风险被多家机构预警。
机构调仓路径浮出水面。减持洪峰下,算力硬件(宏景科技采购英伟达芯片5536万元)、创新药(仕佳光子净利暴增1712%)成为新抱团方向,两大板块贡献创业板当日2%涨幅。南亚新材、宏发股份等中报预增股获资金承接,而陆家嘴、创维集团等业绩下滑股则被减持潮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