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和艾琳,两个年近八旬的美国老人,拖着行李站在北京南站的候车大厅,眼神里满是好奇与不安。
他们此行是来中国探望老友张志明——38年前在加州伯克利相识的中国留学生。
志明信誓旦旦地邀他们体验“中国的速度”,可这对老夫妻心里嘀咕:中国的火车能有多快?
登上复兴号高铁,汤姆皱着眉打量车厢,宽敞的座椅、明亮的车窗,比他们记忆中美国的破旧火车强太多了。
列车悄无声息地启动,窗外景色如流水般掠过,车厢却稳得像没动。
艾琳轻碰水杯,水面平得像镜子,她小声嘀咕:“这真是火车?”
十分钟后,汤姆的眼睛瞪大了,手指颤抖地指向屏幕。
艾琳的声音哽咽,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汤姆,我想起来了……”
01
汤姆·威尔逊坐在洛杉矶郊外那栋老房子的客厅里,手里捏着一封从中国寄来的信,眉头皱得像揉皱的纸。
他已经78岁了,退休15年,曾经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机械工程教授,如今却被这封信搅得心神不宁。
“汤姆,你又在看那封信了,是不是?”76岁的妻子艾琳从厨房走出来,手里端着两杯刚泡好的红茶。
“艾琳,志明邀请我们去中国看看。”汤姆叹了口气,把信递给她,声音里带着一丝犹豫。
信是用流利的英文写的,署名张志明,这个名字对汤姆夫妇来说既熟悉又遥远。
1982年,张志明作为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来到伯克利攻读硕士学位,汤姆是他的导师。
那时的志明才23岁,瘦得像根竹竿,总是穿着旧毛衣,眼神却亮得像夜里的星星。
“他说想让我们见识一下现在的中国,还提到什么‘高速铁路’。”汤姆靠在摇椅上,手指敲着扶手。
艾琳接过信,细细读了起来,她记得志明,那个老爱在他们家蹭饭的中国学生。
每次来,志明都会带一盒自己包的饺子,皮薄馅大,汤姆总夸好吃。
“汤姆,你还记得志明临走前说的那些话吗?”艾琳突然抬起头,眼神里闪过一丝回忆。
汤姆沉默了片刻,那是1986年的夏天,志明硕士毕业,即将回国。
在送别派对上,志明喝了几杯啤酒,脸红得像熟透的苹果,说了一堆让大家哄笑的话。
“他说中国会变得很厉害,火车会跑得比美国还快。”汤姆摇摇头,嘴角带着一丝苦笑。
艾琳点点头,她也记得那晚,志明的眼里有种让人忘不了的光,好像在看一个只有他能看见的未来。
可那时候的美国人,谁会信一个连高速公路都稀罕的国家能搞出什么名堂?
“孩子们肯定不同意我们去。”汤姆揉了揉太阳穴,声音低沉。
确实,两个儿子,詹姆斯和迈克,都强烈反对这趟旅行。
詹姆斯觉得中国太远,怕他们年纪大了吃不消。
迈克更直接,说:“爸,你们要去个发展中国家,语言不通,医疗也不行,太冒险了。”
但艾琳看着汤姆,她知道丈夫心里其实放不下这个老朋友。
38年了,他们一直好奇志明后来过得怎么样,那个满脑子理想的小伙子是不是真实现了他的梦。
“汤姆,我们还能再拖几年吗?”艾琳轻声问,语气里带着一丝不舍。
这句话像针一样扎进汤姆心里,78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可谁知道还有多少时间能折腾?
汤姆翻出旧相册,找到一张1982年的照片,他和志明站在实验室门口,笑得像两个傻瓜。
照片背面,志明的字迹工整:“献给我的导师,愿我们再会于一个强大的中国。”
他想起志明熬夜调试机器的样子,想起自己当年笑着说“中国火车能跑多快?50英里?”的场景。
一种莫名的愧疚涌上心头,当年他是不是太小看这个年轻人了?
“艾琳,我们去。”汤姆合上相册,语气坚定,像下了个重要的决定。
艾琳笑了,握住丈夫的手:“好,那就去看看志明的中国。”
一周后,他们订了飞北京的机票,准备踏上这趟跨越半个地球的旅程。
02
2024年4月10日凌晨5点,洛杉矶国际机场人声鼎沸,像个不夜城。
汤姆推着行李车,艾琳紧跟在后面,手里攥着登机牌,紧张得像个第一次出门的小孩。
“汤姆,我们能找到登机口吧?”艾琳的声音有点抖,看了看四周的指示牌。
汤姆也不确定,但他拍拍妻子的手:“别慌,我们时间多着呢。”
办理登机手续时,柜台的小伙子用流利的英语问他们去哪。
听说“去中国看朋友”,小伙子愣了一下,笑着说:“两位这岁数还去中国,真有胆量!”
“中国现在很发达,你们肯定会玩得开心。”他一边敲键盘一边补充。
汤姆和艾琳对视一眼,心里的紧张稍微松了点。
候机大厅里,汤姆注意到不少中国面孔,穿着时髦的年轻人,手里拿着最新款的手机。
他们聊天的样子自信又从容,和38年前那个腼腆的志明完全不一样。
汤姆心里嘀咕:中国是不是真变了样?
艾琳在候机区的书店转悠,翻到一本旅游指南,封面上是中国高铁的照片。
书里说,中国高铁网络遍布全国,时速能到350公里,全球第一。
她买下书,递给汤姆:“你看,这高铁真有那么快?”
汤姆翻了几页,皱眉:“350公里?比我们的还快?这我得亲眼看看。”
登机前,儿子詹姆斯打来电话,叮嘱他们注意安全。
“爸,我在网上看了中国高铁的视频,挺震撼的,你们试试吧。”詹姆斯的声音带着点兴奋。
汤姆嗯了一声,心里对高铁多了几分期待。
“飞往北京的CA999次航班开始登机……”广播响起,汤姆的心跳快了几分。
14小时的飞行对两个老人来说像场马拉松。
艾琳晕机,吐了好几次,汤姆的背痛也犯了,靠着止痛药才撑下来。
飞机飞过太平洋时,汤姆透过舷窗看着一望无际的海面。
他突然觉得,这趟旅程不只是跨越距离,好像还在跨越38年的时光。
北京时间4月11日下午3点,首都国际机场。
飞机一落地,汤姆就觉得头晕,不光是累,还有窗外的景象让他傻眼。
机场大得像个城市,玻璃幕墙闪闪发光,钢铁结构流畅得像艺术品。
“老天,艾琳,这真是中国?”艾琳抓着汤姆的胳膊,声音都在抖。
汤姆咽了口唾沫,他印象里的中国还是80年代的模样,哪有这种地方?
走进航站楼,头顶是巨大的穹顶,脚下是大理石地面,四周全是高科技设备。
要不是中文标识,汤姆还以为自己下了错飞机,到了美国的哪个新机场。
取行李时出了点麻烦,汤姆的英语在这儿不太管用。
工作人员努力用英语解释,可还是鸡同鸭讲,急得汤姆满头汗。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孩走过来,笑眯眯地问:“需要帮忙吗?”
她的英语流利得像母语,帮他们找到行李,还陪着走到出关口。
汤姆想掏点小费感谢,女孩摆摆手:“不用,欢迎来中国,祝你们玩得开心!”
这小插曲让汤姆夫妇对中国有了个好印象。
走出机场,汤姆发现出租车全是统一颜色,司机穿着整齐的制服。
这种秩序感让他有点意外,和他想的“发展中国家”完全对不上号。
去市区的路上,汤姆和艾琳都盯着窗外,话都不敢多说。
宽阔的高速路,高耸的摩天楼,川流不息的车流,这哪是他们脑子里的中国?
“两位,第一次来北京吧?”司机用简单的英语问。
“是,38年前我们有个中国朋友在美国留学。”汤姆慢慢回答。
司机哈哈一笑:“38年前的中国跟现在差太多了,你们会吓一跳的!”
这话让汤姆陷入沉思,38年能把一个国家变成这样?
他想起志明省钱走路去学校的样子,想起他说的那些“醉话”。
酒店在东单附近,志明信里说这是北京的闹市区。
走进酒店大堂,金碧辉煌的装修让艾琳小声说:“汤姆,这比我们住过的希尔顿还气派。”
前台服务员的英语溜得不行,办理入住快得像流水线。
汤姆开始觉得,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可能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
大堂里摆着个高铁模型,旁边有个二维码,扫了能看VR体验。
汤姆好奇,戴上眼镜,感觉自己坐上了飞驰的高铁,窗外风景嗖嗖闪过。
他摘下眼镜,心跳得快:“艾琳,这东西真能跑那么快?”
当晚,汤姆拨通了志明的电话,铃声响了几下,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传来。
“喂?”
“志明,是我,汤姆。”
电话那头静了几秒,突然爆出一声:“汤姆!你们真来了!”
03
第二天早上,志明开着一辆银灰色的SUV来到酒店。
38年的岁月在两个老朋友脸上刻下深深的痕迹。
志明68岁,头发白了大半,但精神头儿十足,穿着笔挺的衬衫。
见面那一刻,两个老头紧紧抱在一起,像要把38年的思念都揉进这一抱。
“志明,你气色不错啊。”汤姆拍拍老朋友的肩膀,上下打量。
“汤姆,艾琳,欢迎来新中国!”志明的英语还是带点口音,但比当年流利多了。
在酒店的咖啡厅里,志明聊起了这些年的故事。
他回国后进了国企,从基层干起,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结了婚,生了个女儿,现在女儿在硅谷做工程师。
“志明,你这日子过得挺好啊。”艾琳笑着说,真心为老朋友高兴。
志明摆摆手,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翻到一页给汤姆看。
上面写着1982年的梦想清单,其中一条是“让中国火车跑得比飞机快”。
“汤姆,你还记得1986年那晚我说的话吗?”志明的眼神有点复杂。
汤姆当然记得,那晚志明喝多了,信誓旦旦地说中国会变强大。
当时在场的美国朋友都笑他异想天开,汤姆也觉得他太天真。
“我记得,你说中国会有大变化。”汤姆小心地回答。
志明笑了:“汤姆,我想带你们去上海,坐高铁。”
“高铁?”艾琳一脸疑惑,脑子里还是美国那种慢吞吞的火车。
“高速铁路,中国的技术,北京到上海,1400公里,4个半小时到。”志明解释。
汤姆和艾琳对视一眼,1400公里4个半小时?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
“志明,我们年纪大了,坐火车可能吃不消。”汤姆试着推辞。
志明哈哈一笑:“汤姆,相信我,这趟车会让你们大开眼界。”
下午,志明带他们逛了北京城。
在天坛公园,古老的建筑让汤姆夫妇感叹中国文化的厚重。
在地铁站,干净的车厢、准时的班次、有序的乘客让他们目瞪口呆。
“汤姆,这地铁比洛杉矶的强太多了。”艾琳小声说。
在天坛门口,一群学生在拍短视频,主题是“老外看中国”。
他们用流利的英语采访汤姆:“您觉得北京怎么样?”
汤姆愣了一下,说:“比我想象的现代多了,像是另一个世界。”
学生们笑着把他的话录下来,说要发到网上,汤姆觉得挺新鲜。
晚上,志明请他们在国贸顶层的餐厅吃饭,窗外是北京的夜景。
“38年前,这儿全是农田。”志明指着外面的高楼说。
汤姆看着灯火通明的城市,心情复杂,这速度快得让他有点不适应。
吃饭时,志明提到自己当年帮过高铁项目,做过技术顾问。
“志明,你真参与了高铁?”汤姆瞪大眼睛,有点不敢信。
志明点点头:“就一点小忙,主力是年轻一代。”
汤姆心里五味杂陈,38年前的志明还是个穷学生,现在却跟国家大事挂上了钩。
“志明,明天的高铁,我们还是有点担心……”汤姆还想推辞。
志明打断他:“汤姆,相信我,这会改变你们对中国的看法。”
那眼神,和38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模一样。
04
4月13日早上6点半,北京南站的广场上人来人往。
汤姆和艾琳站在那儿,抬头看着巨大的玻璃穹顶,感觉像进了个未来世界。
“我的天,志明,这真是火车站?”艾琳抓着汤姆的手,声音有点抖。
志明笑得像个孩子:“这只是开胃菜。”
进站要安检,整个过程快得像流水线,秩序井然。
候车大厅里,电子屏上滚动着列车信息,乘客们忙而不乱。
汤姆注意到一个机器人引导员,嗓子甜甜地用英语说:“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
他试着问了句:“G2次列车在哪检票?”机器人秒答,还推荐了车上的咖啡。
“艾琳,这机器人比我们超市的收银员还聪明。”汤姆小声嘀咕。
“G2次列车开始检票……”广播响起,汤姆的心跳快了几拍。
跟着人流到站台,汤姆看到那列白色的复兴号高铁,彻底愣住了。
车身流线型,像子弹一样尖锐,蓝色的线条点缀得像科幻电影里的飞船。
“汤姆,这……这是火车?”艾琳的手攥得更紧了。
汤姆咽了口唾沫,美国的火车笨重又老旧,哪有这种气派?
志明指着车头的铭牌:“复兴号,中国自己造的,代表我们的技术。”
汤姆想起38年前志明说“中国会造好东西”的话,心里酸酸的。
“欢迎乘坐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列车员笑着迎接,态度像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员。
走进车厢,汤姆夫妇又被惊了一跳。
宽敞的过道,软乎乎的座椅,大大的车窗,感觉比飞机的商务舱还舒服。
“志明,这真是火车?”汤姆终于开口,声音里满是怀疑。
志明帮他们放好行李,笑眯眯地说:“汤姆,坐好,惊喜还在后头。”
汤姆和艾琳小心翼翼地坐下,座椅的靠背能调角度,还有小桌板和充电口。
“汤姆,这比我们飞来的飞机还舒服。”艾琳摸着座椅,感叹不已。
汤姆点点头,可他还是有点怀疑,火车再好,能快到哪儿去?
座位旁有个触控屏,能看列车的位置和沿途风景介绍。
汤姆点开一看,屏幕上是个动态地图,标着北京到上海的路线。
“艾琳,这技术也太细致了。”他忍不住说。
列车员送来免费的绿茶,用英语介绍:“我们的高铁很环保,能源利用率特别高。”
艾琳感叹:“这比美国的火车先进了不知道多少。”
志明轻声说:“我女儿在美国也研究高铁技术,受了我的影响。”
汤姆一愣,没想到志明的梦想还传给了下一代。
“各位旅客,列车即将启动,请坐好扶稳……”广播响起。
汤姆抓紧扶手,准备迎接火车启动时的那种晃荡。
可什么都没发生,列车动了,窗外的景色开始滑动,可车厢稳得像没动。
“这是怎么回事?”汤姆小声嘀咕,感觉像在做梦。
艾琳伸手摸了摸水杯,杯里的水平得像镜子,一点波纹都没有。
志明看着他们的表情,笑了笑,没说话。
列车慢慢加速,车厢还是安静得像图书馆。
汤姆盯着窗外,景色飞得越来越快,心里的不安也越来越大。
这平稳、这安静,完全不像他认识的火车。
十分钟后,车厢前的大屏幕亮了,上面显示“当前时速”。
汤姆眯着眼看,数字一跳一跳:180公里、220公里、280公里……
他的心跳跟着数字加速,瞳孔慢慢放大。
“艾琳,你看……”汤姆的声音开始抖,手指着屏幕。
艾琳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数字已经跳到310公里、330公里。
“汤姆,我想起来了……”艾琳的声音哽咽,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艾琳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滑过她满是皱纹的脸庞。
汤姆转过头,看到妻子哽咽的样子,心里像被什么重重撞了一下。
他握住艾琳的手,声音低沉:“艾琳,你想起什么了?”
艾琳擦了擦眼角,深吸一口气:“汤姆,还记得1986年志明走的那晚吗?他说中国会让世界刮目相看,我们却都笑了。”
她停顿了一下,眼神看向窗外飞驰的风景:“我们笑他天真,可现在,这列火车,这速度……我们错了,彻底错了。”
汤姆的喉咙像被堵住,38年前的画面在脑海里翻涌。
那晚,志明醉醺醺地挥着手,说中国的火车有一天会跑得比美国的飞机还快。
当时汤姆笑着拍他的肩:“小伙子,梦做大点没坏处。”
可现在,这列复兴号高铁,330公里的时速,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碎了他当年的轻视。
志明坐在对面,静静地看着老朋友们的反应,嘴角带着一丝欣慰。
“汤姆,艾琳,这不只是火车,这是我们几代人的努力。”他的声音平静却有力。
汤姆点点头,胸口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有震撼,有愧疚,还有对老朋友的敬佩。
列车继续飞驰,车厢的平稳让汤姆几乎忘了自己是在火车上。
他看向志明:“这高铁,真是你们自己造的?”
志明笑了,眼中闪过一丝骄傲:“从设计到零件,90%以上是中国制造。”
他指了指车窗外:“这条线,1400公里,4个半小时,连接了两个大城市,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艾琳听得出神,忍不住问:“志明,这些年,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志明靠在座椅上,目光悠远:“38年前,我回国时,中国还很穷,火车慢得像蜗牛。”
“但我们有信念,觉得只要努力,就能追上世界。”他顿了顿,笑了笑。
“高铁是无数人日夜钻研的结果,我只是其中一个小螺丝钉。”
汤姆低头,手指摩挲着座椅扶手,38年的差距,让他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
他想起当年在伯克利,志明为了省钱,冬天都舍不得买新外套。
可就是这个年轻人,带着一腔热血,回国后成了中国奇迹的一部分。
“志明,你做到了。”汤姆的声音有点沙哑,带着一丝颤抖。
志明摆摆手:“不是我,是我们大家。”
列车员推着小车经过,送来一份简餐,包装精致,里面有米饭和几样小菜。
汤姆尝了一口,味道清淡却可口,忍不住说:“连火车上的饭都这么讲究?”
志明哈哈一笑:“这算啥,上海还有更多好吃的等着你们。”
汤姆和艾琳对视一眼,心里的震撼慢慢化成一种温暖的期待。
他们开始想象上海的样子,想象志明口中那个日新月异的中国。
列车屏幕上,地图显示已经过半程,窗外的田野和城市交替闪过。
汤姆突然想到儿子詹姆斯,他昨晚还说中国高铁的视频很震撼。
“艾琳,回去得让詹姆斯也来看看。”汤姆轻声说。
艾琳点点头,笑着说:“还有迈克,他老觉得中国落后,这次得让他闭嘴。”
志明听了这话,乐了:“带他们来,我给你们当导游。”
汤姆心里暖暖的,这一刻,他觉得和志明的距离又近了。
38年的隔阂,好像被这列飞驰的火车一点点拉近。
05
4个半小时后,列车缓缓驶入上海虹桥站。
汤姆和艾琳走下车厢,腿脚还有点发软,不是累,而是被这趟旅程震撼得缓不过神。
虹桥站的规模比北京南站还大,候车大厅像个巨大的水晶宫。
“志明,这地方也太气派了。”艾琳四处张望,感叹不已。
志明笑着说:“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这站每天接送几十万人。”
他领着两人出了站,外面是高楼林立的街景,霓虹灯已经亮起。
汤姆觉得像到了纽约,可街上的中文招牌提醒他,这儿是上海。
志明带他们入住一家浦东的酒店,窗外就是东方明珠塔,灯光在夜空中闪耀。
“汤姆,38年前,浦东还是一片滩涂。”志明站在窗边,指着外面的高楼。
汤姆点点头,他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惊讶。
晚饭在一家本地餐馆,桌上摆满了上海菜,红烧肉、蟹粉小笼包,香得让人流口水。
艾琳夹了一块肉,入口即化,忍不住说:“志明,这比我们家旁边的中餐馆强太多了。”
志明乐了:“那是,美国的中餐改良过了,不正宗。”
饭桌上,志明又聊起自己的故事,他说回国后第一份工作是修铁路。
那时候条件苦,工资低,但他觉得值,因为他在为国家铺路。
“后来高铁项目启动,我帮着做技术评估,虽然只是小角色,但特别骄傲。”志明眼里有光。
汤姆听着,觉得志明就像个老兵,在诉说一场无声的战役。
他突然问:“志明,这些年,你后悔过回国吗?”
志明愣了一下,然后摇摇头:“从没后悔。”
“在美国我可能过得舒服,但回国,我觉得自己活得有意义。”他的声音坚定。
艾琳的眼眶有点湿,她想起当年志明在他们家吃饺子时的笑脸。
那时候的志明,穷却快乐,现在的志明,依然有那种让人安心的笑容。
饭后,志明带他们去外滩散步,夜风吹过黄浦江,凉爽又舒服。
汤姆看着江对岸的摩天大楼,感慨地说:“志明,你们的变化真是个奇迹。”
志明笑了笑:“奇迹是人造的,我们只是多干了几十年。”
回到酒店,汤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他想起38年前,自己对志明的梦想嗤之以鼻,现在却被这个梦想震撼得无话可说。
“艾琳,我们得跟志明说声对不起。”汤姆轻声说。
艾琳握住他的手:“嗯,他不会怪我们,但他会高兴我们来了。”
汤姆点点头,心里像卸下了一块石头。
06
第二天,志明带汤姆夫妇去了上海科技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个高铁展区,展示了中国高铁从零到一的历程。
汤姆站在一辆老式绿皮火车的模型前,旁边是复兴号的缩小版。
展板上写着:1980年代,中国火车平均时速60公里;2020年代,高铁时速350公里。
“汤姆,这40年的差距,你能想象吗?”志明指着展板,语气平静。
汤姆摇摇头,他想起自己当年开玩笑说中国火车跑不过自行车。
现在,他只觉得脸红,恨不得钻进地缝里。
展厅里有个互动屏幕,能模拟驾驶高铁,艾琳好奇地试了试。
屏幕上,虚拟的复兴号飞驰而过,她笑着说:“这感觉像开飞机!”
志明在一旁解释:“高铁的控制系统很先进,误差不到一秒。”
汤姆听着,觉得志明像在讲一个科幻故事,可这一切都是真的。
中午,他们在博物馆旁的小餐厅吃饭,点了简单的面条。
汤姆吃着面,突然说:“志明,当年我们没信你,你生气过吗?”
志明放下筷子,笑了:“没生气,你们不信很正常。”
“那时候的中国确实落后,谁会信我们能追上?”他顿了顿。
“但我信,因为我知道中国人不服输。”志明的眼神又亮了起来。
汤姆低头,沉默了片刻,然后抬起头:“志明,对不起。”
艾琳也点点头:“我们不该笑你,你的梦想太了不起了。”
志明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都老朋友了,说这些干啥?”
“你们能来,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他的声音里满是真诚。
汤姆和艾琳对视一眼,心里的疙瘩彻底解开了。
下午,志明带他们去豫园,古老的园林和现代化的上海形成鲜明对比。
汤姆走在石桥上,感叹:“中国真会把新旧融合得这么好。”
志明点点头:“我们不想丢掉根,但也不想停在过去。”
晚上,志明的女儿小雅从硅谷飞来上海,特意来见汤姆夫妇。
小雅30多岁,穿着干练,英语流利得像美国人。
“汤姆叔叔,艾琳阿姨,我小时候听我爸老提你们。”小雅笑着说。
汤姆愣了一下,没想到志明的女儿这么出色。
小雅说她在硅谷研究自动驾驶,但最近在考虑回国。
“中国的高铁技术让我觉得,回来能做更有意义的事。”她眼里有光。
汤姆想起志明年轻时的样子,感叹:“你们一家人,都这么有信念。”
饭桌上,小雅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她在美国的演讲视频。
视频里,她讲到中国高铁如何改变城市连接,台下的美国观众掌声不断。
“爸,这视频我给你看了吧?”小雅笑着问志明。
志明点点头,骄傲地说:“看了好几遍。”
汤姆看着这对父女,心里暖得像被阳光晒过。
他突然想到自己的儿子们,詹姆斯和迈克,也许该带他们来中国看看。
07
第三天,志明提议去苏州玩一天,坐高铁只要半小时。
汤姆和艾琳欣然同意,他们已经爱上了这种飞驰的感觉。
苏州站小巧精致,但一样现代化,站台上全是笑脸的游客。
上了高铁,汤姆发现车厢里有免费Wi-Fi,信号稳得像家里。
他用手机给詹姆斯发了张车厢的照片,配文:“你得来试试这火车!”
詹姆斯秒回:“爸,这也太酷了!我明年一定去!”
汤姆笑了,觉得和儿子的距离也近了点。
苏州的拙政园美得像画,汤姆和艾琳牵着手,慢慢走过回廊。
志明在后面拍照,喊:“汤姆,艾琳,笑一个!”
艾琳靠在汤姆肩上,笑得像个少女,38年的疲惫好像都被吹散了。
中午,他们在一家老字号吃了松鼠桂鱼,酸甜的味道让艾琳直呼过瘾。
饭桌上,汤姆突然说:“志明,这次来中国,我觉得自己年轻了十岁。”
志明乐了:“那就多来几次,保你活到100岁!”
艾琳笑着说:“下次我们带孙子来,让他们看看你说的奇迹。”
志明点头:“好,我给你们当全职导游。”
下午,他们逛了平江路,小桥流水,店铺林立,游客却不显得拥挤。
汤姆买了个丝绸围巾送给艾琳,艾琳高兴得像得了宝贝。
回到上海时,天已经黑了,高铁的灯光映在车窗上,像流动的星河。
汤姆靠在座椅上,感叹:“志明,这几天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时光。”
志明拍拍他的肩:“老朋友,能再聚一起,比啥都重要。”
08
回北京的路上,汤姆和艾琳又坐了一次高铁。
这次,他们不再紧张,而是带着一种满足的平静。
车厢里,汤姆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有天坛的合影,有外滩的夜景。
他突然说:“艾琳,我们得把这些发给詹姆斯和迈克。”
艾琳点点头:“让他们知道,中国不只是新闻里的样子。”
志明在一旁说:“我下个月要去美国出差,到时候去看你们。”
汤姆眼睛一亮:“真的?那你得住我们家,我给你做牛排!”
志明哈哈大笑:“好,就怕你手艺退步了。”
回到北京,志明送他们到机场,依依不舍。
汤姆紧紧抱住志明:“老伙计,谢谢你让我们看到这么棒的中国。”
志明拍拍他的背:“谢啥,朋友是用来分享的。”
艾琳也抱了抱志明:“志明,38年前我们错看了你,但这次我们看对了。”
志明笑着说:“没啥对错,能再见面就是最大的缘分。”
登机前,汤姆回头看了一眼志明,挥挥手。
飞机起飞时,他透过舷窗,看着北京的灯光渐渐远去。
“艾琳,这次旅行值了。”汤姆握着妻子的手,语气坚定。
艾琳靠在他肩上,笑了:“值,我们还得再来。”
汤姆点点头,心里想着,下次一定要带全家来。
38年的误解,在这趟旅程里化成了深深的友谊。
他们知道,无论过去多少年,这份情谊都会像高铁一样,稳稳地向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