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实验室里,工程师阿尼尔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曲线图直挠头。那组代表导弹速度的蓝色线条刚冲到5马赫就断崖式下跌,活像他老家恒河雨季的水位变化图。窗外传来同事的嚷嚷声:"快把数据发给《经济时报》,就说咱们的ET-LDHCM突破8马赫了!"
这事还得从三年前说起。当时隔壁中科院JF-22风洞刚完成30马赫测试,印度国防部长在议会拍着胸脯保证,五年内要让国产高超音速导弹上天。结果到现在,他们最大的HyWind风洞连完整模型都吹不全,测试时长得用秒表掐着算。有回法国专家来参观,看见他们用工业鼓风机改装的风洞,憋笑憋得眼镜都起雾了。
实验室角落里堆着去年测试失败的发动机残骸,焦黑的外壳上还粘着咖喱味的手写标签。项目主管辛格博士正给新来的实习生画饼:"咱们这超燃冲压发动机,那可是能扛住2000℃的宝贝!"实习生偷偷用手机查了查公开专利,实验室样品在1500℃就碳化成渣的记录赫然在目。旁边老技术员嘟囔:"要真这么厉害,咱食堂的馕坑早该换成这材料了。"
《经济时报》的记者可不管这些。他们拿到军方通稿就开始发挥,把2025年的计划写成已完成的壮举。文章里那个"持续1000秒的地面测试",实际是把发动机绑在水泥墩上点了五秒钟。有网友在评论区抖机灵:"三哥这时间管理绝了,测试还没做,捷报先登报。建议下次直接写3025年,一步到位实现星际穿越。"
导航系统的笑话更离谱。负责制导的工程师看着仅剩7颗的NavIC卫星直发愁,10米的定位误差意味着导弹可能砸中自家议会大楼。项目组连夜修改方案,决定在弹头加装人力导航——真到用时就派个技术员坐导弹上人工纠偏。有人提议用牛车运导弹更靠谱,立刻被记入会议纪要作为备选方案。
国防部的PPT倒是做得流光溢彩。3D动画里导弹拖着七彩尾焰突破大气层,实际连风洞测试的湍流数据都算不准。有次俄罗斯专家来看演示,悄悄问翻译:"他们这个8马赫,是把音速按卢布汇率折算了吧?"更绝的是材料组,号称研发的隔热涂层能扛住太阳表面温度,实验室里却连电吹风的热风档都扛不住。
去年某次秘密测试成了业内笑谈。导弹刚点火就表演了天女散花,零件散落范围比预定射程还远。附近茶园的工人捡到块印着"绝密"的残片,现在拿来当茶铲使唤得顺手。事故报告里写着"部分子系统未达预期",懂行的都知道是发动机把整个试车台炸上了天。
看着中国DF-17已经部署,印度军工圈急得跳脚。有个天才想出妙招:把布拉莫斯导弹的模型照片PS放大三倍,声称这是新型高超音速武器。没想到《简氏防务》的编辑眼尖,发现图片里导弹的影子角度不对。网友神评论:"建议下回P图时把恒河也P成银河,显得更有科幻感。"
最近军方又放出消息,说要借鉴瑜伽原理实现导弹"气动外形自适应"。物理学教授拉朱看到新闻差点把奶茶喷出来:"要是摆个莲花坐姿就能突破热障,我早该得诺贝尔奖了。"更魔幻的是某研究所申请的等离子隐身专利,材料栏居然写着"特制咖喱配方",审查员当场给按下了"永久驳回"键。
国际防务展上,印度展台永远门庭若市。不是来看装备的,全是来听他们怎么把二踢脚说成星际导弹的。有位中东买家认真提问:"这个8马赫是怎么测出来的?"销售经理神秘一笑:"这是商业机密,反正比7马赫快。"隔壁中国展台的工作人员憋笑憋出内伤,赶紧给人递了瓶风油精提神。
实验室的咖啡机上贴着最新通知:禁止讨论实际性能参数。阿尼尔看着刚出炉的测试报告发愁,数据曲线活像癫痫病人的脑电图。辛格博士拍拍他肩膀:"年轻人要乐观,咱们1998年核试验不也说是和平利用吗?"窗外突然传来爆炸声,两人默契地低头改报告——这次写"可控解体测试圆满完成"总不会错。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