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坐标:教员的“结合”思想
1957年,教员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指出:
青年要到群众中去,特别是到工农群众中去,在实际斗争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
这句话的背后,不只是对青年的殷切期望,而是一套系统的战略逻辑:
力量整合青年有活力、有新思想,但缺乏数量优势与现实基础;工农群众是社会的多数,有实践经验与生产条件,但缺乏理论与新方法。两者结合,可以形成“速度+规模”的合力。
方向统一革命年代的青年热血容易分散到各种情绪和议题中,唯有与群众结合、对接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让行动方向与国家战略一致。
能力锤炼在群众中工作,是青年理解社会、学习组织、掌握沟通的最好课堂。群众的现实问题,是检验青年想法是否有用的试金石。
在教员的语境中,“结合”不是临时的帮忙,而是长期的嵌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融合。
二、时代反转:当代青年的群众半径
今天的30+青年,生活在一个与教员时代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中:
城镇化与阶层流动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5%,工农的传统身份界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新市民(外来务工者)、基层劳动者(快递员、外卖骑手、保洁员)、乡村创业者等新群体。他们构成了今天的“工农群众”主体。
中介层增厚当代青年与基层群众之间,隔着企业管理制度、平台算法、社区管理规则、政策执行体系等多重中介。即便住在同一座城市,信息与资源的流动也未必通畅。
社交圈同质化很多30+青年的社交圈集中在职业同事、同学历朋友、同兴趣社群里,与不同经济背景、不同地域文化的群体交流机会有限。
这种“群众半径”缩小的结果是:
对社会真实需求的感知力下降——很多青年难以准确判断基层群体的优先诉求。
行动资源面变窄——只在同温层内活动,无法获得广泛支持。
在公共议题上缺乏共鸣——想推动一些改变,却发现缺乏来自基层的参与度。
三、结构性困境:青年与群众脱节的三道鸿沟
1. 认知鸿沟
现象:城市中产青年与基层群体在收入、教育、生活经验上的差异,导致对问题的判断优先级完全不同。
例子:青年在讨论AI、数字经济转型,基层群体更关注稳定就业、生活成本、医疗保障。
2. 行动鸿沟
青年缺乏进入基层群体的渠道,即使想参与,也常止步于短期志愿活动。
很多志愿服务项目集中在节假日“走个过场”,难以形成持续影响。
3. 利益鸿沟
不同群体在政策分配、资源使用上的诉求可能冲突。
城市环保倡议有时与农村产业发展需求相冲突。
这三道鸿沟,使得当代青年即便有热情,也容易陷入“感动自己”的局面——短期投入热烈,长期收效甚微。
四、战略洞察:30+青年的群众结合新逻辑
如果将教员的“与工农群众结合”放在今天来看,它应当被翻译为:“与更广泛的基层群体建立持续、互惠、结构化的连接关系。”
这种连接关系有三个关键词:持续、互惠结构化。
1. 从动员者到合作者
过去:青年动员群众去完成革命任务,青年是“发起方”。
今天:青年应与基层群体共创解决方案,成为利益共同体的一部分。
原因:现代社会的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没有单方面的利益一致,需要合作设计方案,彼此受益。
操作示例
不是“去帮农民卖一次农产品”,而是建立固定合作渠道(例如每月直供订购、社区团购联动)。
不只是为基层提供一次培训,而是与当地形成长期技能互换机制。
2. 从政治动员到多元议题
革命时代的议题是统一的(抗战、土地改革、国家建设)。
议题多元,包括社区治理、环境保护、数字普惠、公共健康、乡村振兴等。
优势:多元场景让青年可以选择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切入点,从而更容易持续投入。
城市青年与外卖骑手合作开发路线优化工具,提高配送效率。
科技企业青年与乡村学校合作,建设数字化课堂。
3. 从情绪共鸣到结构协作
青年与群众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依赖情感动员与共同的政治目标。
必须建立起可持续的协作机制,用制度、流程、分工保障合作长期运行。
项目管理:设定长期目标、阶段任务、评估机制。
资源对接:固定的信息共享渠道与定期会议。
五、30+青年的群众结合能力矩阵
针对30+青年,我建议构建三种核心能力,让“群众结合”不只是理念,而是可执行的战略资产。
能力一:群众洞察力
理解不同群体的真实需求、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能力。
每年至少做一次跨圈层深度访谈(5-10人),记录他们的主要关切。分析政策文件、行业报告,了解基层群体受政策影响的角度。参与不同社区或行业的公开活动,观察互动方式。
能力二:跨群体资源整合力
将青年所掌握的专业资源,与基层群体的实际条件结合,创造新的机会。
方法:列出可共享资源(技能、人脉、工具、渠道)。与基层群体共同制定“资源交换清单”。借助数字化平台(微信群、飞书、Slack等)建立共享机制。
能力三:结构化协作力
定义:把短期合作关系转化为长期、制度化的伙伴关系的能力。
共同制定目标与时间表。建立定期沟通和反馈制度。确定成果分配与责任承担的规则。
六、可执行路径:30+青年的群众结合行动方案
扩大信息半径每季度主动接触一个新群体(职业、地域、文化背景不同)。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关注并与不同背景的意见领袖互动。
建立共同项目从小问题开始,如社区垃圾分类、农产品团购、老人数字化培训。确保项目对各方都有直接可见的收益。
嵌入长期机制在公司内部推动“青年—基层”合作机制,如员工公益假、固定交流日。利用数字化工具保持跨群体的日常互动。
七、结语:群众是最大的增长飞轮
教员时代,青年与工农群众结合是革命胜利的发动机;今天,青年与基层群体结合,依然是社会创新、公共服务优化、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对30+青年而言,这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职业发展与个人影响力的战略资产。当你的群众半径越大,机会网络越稳固,你的事业和人生就越有韧性。
未来的领导者,必然是能跨越阶层鸿沟、与不同群体建立稳固连接的人。群众,依然是最大的增长飞轮。
“向教员学习”战略行动力社群
这是一个不谈空洞主义、只研究打胜仗方法的深度学习社群。我们以教员的战略思想为根基,结合组织行为、历史结构与企业实战,重建当代创业者的战略直觉与组织穿透力。
发起者为深耕企业战略与组织能力构建的一线实践者,跨界对标方法论提出者,曾服务数百家成长型企业与商学院。我们相信:教员留下的,不是“语录”,而是能穿透周期、破解结构、赢得未来的方法论。
这里没有“粉丝”,只有实战者。我们共读共研共练,只为一件事:把思想,变成行动力;把战略,变成胜仗。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每一位原创作者的心血,转载均注明文章作者及来源。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