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克的世界里,总有一些瞬间让人难以忘怀,比如2010年世界公开赛上罗尼·奥沙利文的那杆147满分杆。
但你知道吗?
这杆满分杆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资深裁判员扬维哈斯,这位荷兰籍的传奇人物,最近宣布退役,这段往事又被翻了出来,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说到维哈斯,他可是斯诺克界的一号人物。
从1991年开始执裁,他一步步走到了裁判界的巅峰,主裁过六届世锦赛决赛、八届大师赛决赛和四届英锦赛决赛。
他的职业生涯里,见证了无数经典对决,但2010年那场比赛,绝对是他最难忘的瞬间之一。
那场比赛,奥沙利文对阵马克金,比赛进行到关键时刻,奥沙利文已经连续打进14颗红球和14颗黑球,距离147满分杆只差一步。
就在他准备击打最后一颗黑球时,他突然停下来,转身问维哈斯:“这届比赛有147奖金吗?”维哈斯当时一脸懵,赶紧确认了一下,结果发现这届比赛还真没设满分杆奖金。
这下可好,奥沙利文直接不干了,甚至拒绝击打最后的黑球。
“那局比赛简直不可思议,”维哈斯回忆道,“火箭在打进首颗黑球后就问奖金的事,我当时也不知道。结果一查,没奖金,他立马就犹豫了。”面对这种情况,维哈斯灵机一动,直接恳请奥沙利文为了观众完成这杆147。
“我告诉他,球迷们都在等着看这个历史性时刻,希望他能为了他们完成这一杆。”维哈斯笑着说。
最终,奥沙利文被维哈斯的恳求打动了,重新回到球台前,稳稳地将最后一颗黑球打进,完成了这杆没有奖金的147满分杆。
虽然事后奥沙利文曾抱怨维哈斯“玩弄了他的良知”,但维哈斯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能为球迷留住这个历史性时刻,我感到非常欣慰。”他说道。
说起来,维哈斯和奥沙利文的渊源还挺深的。
两人从奥沙利文12岁就认识了,在斯诺克运动中一起成长,建立了深厚的默契。
“他尊重我的专业执裁,这种默契让我们始终保持良好互动。”维哈斯说道。
今年世锦赛上,奥沙利文与赵心童的半决赛成了维哈斯执裁的谢幕之战,为他的裁判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维哈斯的退役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两年前的一场摩托车事故导致他肋骨骨折和肩胛骨碎裂,之后他一直受身体不适的困扰。
“长时间站立执裁时,这种不适会影响判断的敏锐度和专注度。我觉得这对球员和赛事方都不公平,所以退役时机已经成熟。”维哈斯坦言。
虽然离开了执裁岗位,但他将以裁判发展经理和赛事总监的身份继续为斯诺克运动贡献力量。
在维哈斯的职业生涯中,他不仅见证了无数经典时刻,也成为了斯诺克赛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专业执裁和冷静判断赢得了球员和球迷的广泛尊重。
新科沙特大师赛冠军尼尔·罗伯逊在社交平台上向他致敬:“童年时在澳大利亚看电视转播,我就梦想有朝一日能在您执裁的重要赛场竞技。能与您同场是莫大荣幸,很高兴未来还能在巡回赛中见到您的身影。”
维哈斯的退役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的影响将长久地留在斯诺克运动中。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执裁的传奇,更是一段关于坚持、专业和对运动热爱的动人篇章。
正如他所说:“我希望自己已成为职业赛事的标志性存在,更期待后辈裁判能视我为优秀导师。”
对于斯诺克爱好者来说,维哈斯的名字将永远与那些经典时刻紧密相连。
他的退役或许让人感到遗憾,但他为这项运动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而2010年世界公开赛上那杆没有奖金的147满分杆,也将成为斯诺克历史上最独特、最动人的瞬间之一。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第一次看斯诺克比赛的情景。
那时候我还小,坐在电视机前,看着那些选手们专注地击球,心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感觉依然清晰。
或许,这就是斯诺克的魅力所在吧。
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艺术,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体验。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某个瞬间,突然被一项运动深深吸引,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它?
对我来说,斯诺克就是这样的存在。
每次看到选手们精准的击球和冷静的判断,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
而像维哈斯这样的裁判员,他们的专业和敬业,更是为这项运动增添了不少光彩。
维哈斯的退役,让我不禁思考,一个时代的结束,是否也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在斯诺克的历史长河中,像他这样的传奇人物层出不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这项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未来的斯诺克,又会迎来怎样的变革和发展呢?
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的问题。
无论如何,维哈斯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斯诺克历史的一部分。
他的退役,或许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但也可能是另一个时代的起点。
而对于我们这些斯诺克爱好者来说,能够见证这些传奇人物的辉煌时刻,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所以,让我们珍惜这些瞬间,继续支持这项我们热爱的运动吧。
最后,我想问问你,有没有哪一场斯诺克比赛让你印象深刻?
或者,有没有哪位选手或裁判员让你特别敬佩?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聊聊那些关于斯诺克的美好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