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来赢球的。”
澳大利亚U23主教练托尼·维德马在赛前发布会上,就这么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话没什么毛病,哪个教练赛前会说自己想输?可听在中国球迷耳朵里,味道就全变了。这不只是场面话,这几乎是把那扇叫“默契”的门,当着你的面,“哐”的一声给关上了。
就在前几天,气氛还不是这样的。我们两连胜,手里攥着6分,净胜球也刷了不少,尤其那场10-0,让大家着实过了把瘾。那时候感觉天是蓝的,出线形势一片大好,似乎只要最后别输得太难看,一只脚就已经踏进决赛圈了。你看,人就是这样,总容易在顺境里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幻想的根源,在于那个规则——除了小组头名,还有四个“成绩最好的小组第二”也能出线。于是,最舒服的一条路就摆在了那里:最后一轮和澳大利亚踢个平局。他们7分,小组第一,昂首出线;我们7分,小组第二,净胜球足够多,稳稳当当锁定一个“最好第二”的名额。皆大欢喜,不用熬夜看其他小组的脸色。
这事儿在足球世界里太常见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智慧。可澳大利亚人似乎对这种智慧没什么兴趣。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澳洲”。看看他们前两场的比分,14-0,6-0,净胜球多到夸张。对这支球队来说,赢球是一种惯性,是一种肌肉记忆。让他们为了一个“双赢”的剧本去收着踢,去算计那一分,可能比让他们输球还难受。维德马那句话,与其说是宣言,不如说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我们不需要靠算计,我们就是来碾压的。
这一下,情况就变得微妙了。压力,瞬间回到了我们这边。所有的“如果”都冒了出来。
如果输了,我们的积分就停在6分。这个分数,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像悬在半空,随时都可能掉下来。你得开始被迫关心那些你压根不认识的球队,什么A组的约旦,E组的乌兹别克,I组的伊朗……他们的比赛结果,突然就和你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一旦有四个小组的第二名积分超过6分,我们这边所有的努力,就瞬间清零。
这种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的感觉,太憋屈了,也太熟悉了。这些年,我们似乎总是在算这种复杂的数学题。
更要命的是,我们和澳大利亚的比赛,在时间上还比很多小组要早。这意味着,我们拼死拼活踢完,结果成了别人的“参考答案”。后面比赛的球队,完全可以看着我们的结果,来决定自己是该全力进攻,还是守个平局。我们成了那个最赤裸,也最被动的靶子。
说到底,当你的实力还没到能把所有“可能性”都扼杀在摇篮里的时候,任何规则的漏洞,都可能成为绞死你的绳索。2013年以来,这支队伍还从未在预选赛阶段折戟过。这个所谓的“纪录”,此刻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反讽。
所以,现在主场优势听起来也没那么重要了。面对一个拒绝任何“人情世故”,只想用纯粹实力说话的对手,我们那条看起来不太稳固的后防线,真的能顶住吗?有人悲观地预测,最少是个0-2。这个数字,冰冷又刺眼。
或许,澳大利亚人这么做,反倒是一种尊重。他们拒绝用一场心照不宣的平局来“施舍”一个出线名额,而是把选择题变成了证明题:想去卡塔尔吗?那就从我身上跨过去。
这样也好,至少输赢都明明白白。死,也得死个轰轰烈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