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上空这股风,突然之间,变得又冷又硬。
九月中旬平壤那场会,本来以为是走个过场,结果金正恩直接扔了个“王炸”。他不仅当众宣布朝鲜死也不会放弃核武器,甚至放话要把“朝韩互不统一”这事儿,直接刻进宪法里。
这可不是简单的撂狠话,这是要把拥核这顶帽子,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戴到天荒地老。这话对内是打鸡血,对外,就是一场彻彻底底的摊牌。
有意思的是,这番话音刚落不到24小时,北京那边就回应了。中国外交部的表态,听着还是那么四平八稳,但仔细一品,嘿,那几句听了十多年的老话,居然不见了。就这么一点微调,立刻让美日韩的神经都绷紧了。这一前一后的,是巧合,还是早就对好了脚本?
金将军掀桌子了
金正恩算是把话说绝了:“我们绝对不会放弃核武器,这是朝鲜活下去的必然选择”。这话的分量,跟以前可不一样。过去,核武器总被说成是“和平的保障”,听起来更像是个临时防身用的家伙。现在,直接升级成了“国家战略”。
更狠的还在后头。他要求从法律上彻底斩断和韩国的民族情分,明明白白地告诉全世界,朝韩是“两个国家,绝无可能统一”。这就等于说,几十年来那点“民族统一”的念想,那根维系着南北双方的最后一点情感纽带,被平壤一剪刀给剪断了。而且还要写进宪法,不留任何回头路。
他这套打法看着挺野蛮,背后却门儿清。他心里清楚,那个所谓的“半岛无核化”谈判,早就名存实亡了。华盛顿的要求是要朝鲜“彻底、可验证、不可逆”地交出所有核武器,一点折扣都不打。平壤的条件也硬,要美国先签和平条约,把驻韩美军撤了,承认他政权的合法性。
双方的底牌根本就对不上,过去的谈判纯粹是浪费时间。现在,金正恩干脆不陪你们玩了,直接掀了桌子,把那条走了无数遍的死胡同给堵死了。
当然,他也没把门焊死。讲话里留了个小口子:“如果美国愿意承认现实,放下执念,我们没理由不见面协商。”潜台词再明白不过了:想谈?可以。但规矩得改。你华盛顿得先点头承认朝鲜是个有核国家,咱们再坐下来聊别的。
北京的话里有话
就在金正恩讲话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就被记者追着问这事儿。他的回答,没有像过去那样,一上来就强调“实现半岛无核化”。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更接地气的说法:“中方希望有关各方正视半岛问题的症结和根源,冷静克制,坚持政治解决。”
你听听,表面上和和气气,里子全变了。“半岛无核化”这五个字,在过去可是中国在相关问题上雷打不动的开场白。现在凭空消失了,转而强调“正视症结”、“坚持对话”,这信号还不够明显吗?
中国还是愿意当个和事佬,但重心已经变了。不再是单方面摁着朝鲜的头让他弃核,而是劝大伙儿都先坐下来,承认这问题贼复杂,先想办法给局势降降温再说。
更好玩的是,中方的表态一个字都没批评朝鲜,这跟美日韩那边的鸡飞狗跳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国务院第一时间就跳出来,指责朝鲜“破坏地区稳定”。韩国的尹锡悦政府更是连夜开会,痛批朝鲜“完全抛弃了民族”。
中国的回应呢,既没给朝鲜站台,也没跟美日韩唱一个调。它巧妙地把球踢给了另一方,指出“关键在于美方是否回应朝方的合理安全关切”。这话,实际上是拐着弯儿对朝鲜“为啥不弃核”这事儿,给了点理解。
毕竟,站中国的角度看,朝鲜天天喊不安全,也不是装的。这几年,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三天两头拉着韩国搞大规模军演,还不断撮合日本,要搞什么美日韩铁三角。这些动作,明摆着就是在挤压朝鲜的生存空间,中国不可能看不见。
白宫这回真头疼了
面对平壤的“核武合法化”和北京的“措辞大转向”,美国的处境那叫一个尴尬。特朗普政府既不能容忍朝鲜拥核,又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方案来重启对话。美国的对朝政策,长期就在“混日子”和“防闹大”之间摇摆,但这套模糊战术,在金正恩彻底摊牌后,已经玩不转了。
华盛顿现在面前摆着两个死结,怎么解都费劲。
首先,美国国内自己就吵成了一锅粥,根本没法形成统一的对朝政策。共和党里的鹰派大佬天天喊着要加大制裁,民主党那边又觉得应该试试接触。更要命的是,特朗普政府正被中美博弈、乌克兰危机和国内通胀这些事搞得焦头烂额,朝鲜问题在他的日程表上,根本排不上号。
其次,美国的那个旧工具箱,已经彻底不管用了。“六方会谈”早就凉透了,制裁的大棒也快抡冒烟了。朝鲜不仅从俄罗斯那儿找到了新的经济和军事输血管,自己的导弹技术也在蹭蹭往上涨,制裁的效果越来越差。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它在东亚的盟友也不是铁板一块。韩国的尹锡悦虽然嘴上硬,但国内的反对党已经开始骂他太冒进了。而日本的岸田政府,生怕半岛这边一有风吹草动,就冲击到自己那脆弱的经济。
这么一来,金正恩的决绝和中国的微调,等于把美国架在火上烤。继续施压吧,怕把朝鲜逼急了真干点啥出来;放低姿态去谈吧,国内的反对派肯定要骂他“对独裁者软弱”。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要是朝鲜真把拥核写进宪法,美国怎么办?是继续守着那个实现不了的理想,还是捏着鼻子承认这个不想接受的现实?这对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智慧,绝对是一次大考。
结语
金正恩用一场讲话,硬生生把问题的性质从“你到底弃不弃核”,变成了“你接不接受我拥核”。而中国用一次外交表态,则巧妙地把讨论的重心,从虚无缥缈的“无核化”,拉回到了更具操作性的“现实考量”。
夹在中间的美国,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进退两难。半岛这盘棋,显然已经不是过去的旧剧本了,各方都在悄悄换台词、调角色,甚至想改写结局。接下来,这片土地是会陷入新一轮的死寂,还是更激烈的对抗?答案,或许就藏在美国未来几个礼拜的动作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