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买无人艇,乌克兰赚一波,中国怒了还是笑了?

190     2025-10-09 08:50:54

参照过去十年南海风云,每次提到菲律宾,脑海里总浮现出某艘老旧军舰在礁石上生锈的画面。马尼拉湾的清晨,渔市里依旧人声鼎沸,鱼贩的嗓音混杂着椰林的海浪,唯独在总统府里,小马科斯团队正琢磨着“怎么在大国夹缝里搏出存在感”。菲律宾有自己的算盘,但手里的牌实在太少,便频频靠近美国,寻求欧洲和乌克兰的支撑,试图撬动更广阔的地缘杠杆。

9月17日,乌克兰媒体释放出消息:菲律宾有意购入乌克兰自杀式无人艇,目标直指南海海域的中国军警。这看似突如其来的操作,却像是暗流多年的必然爆发。自杀式无人艇,这种“性价比极高”的非对称武器,自俄乌战场起已成兵家新宠。其实在不少业内圈子,乌克兰在无人艇研制与实战经验基本仅次于大型制造国,这种设备虽不及正面交锋的重兵器,却专门针对海上目标,讲究一击即走,操作灵便,对于海警、常规护卫舰来说防不胜防。

一周后,国防部的例行记者会现场,空调冷气掺杂着一丝静默。张晓刚大校的一番回应,“有关国家间防务安全合作不应针对第三方或损害第三方利益,不得破坏地区和平稳定”,话留余地,却暗含一层杀机。熟稔地缘话语体系的政客都懂得,这种表态其实就是最后通牒式的警示。中国并非不想以雷霆手段应对,只是在考量国际影响和大国责任。此前南海“水炮驱离”的每一次,都是极限克制。在更早之前,黄岩岛风平浪静时,只有渔民靠潮汐谋生,那些岛礁上的军人,多半在使馆食堂里盘算下周补给单上能否加条鱼。

乌克兰站出来与菲律宾成交,看似只是一次武器输出,却牵扯到俄乌战场背后的中俄贸易。实际上,乌克兰对中国的依赖远比外界想象中深。除了农产品和机电设备,每年仍有大量产品从中国港口运往乌克兰,包括民用材料和技术元件。在俄乌战事进入胶着状态后,欧洲试图通过各种通道,对中俄合作设置障碍,比如波兰临时关闭口岸,中欧班列长时间滞留,就是想让中国体会“一损俱损”的滋味。

若乌克兰真向菲律宾交付无人艇,不只是激怒中国,还会为自己带来失控的“连锁反应”。比如中国与俄罗斯军事物资合作若“顺理成章”升级,对乌克兰战局无疑是雪上加霜——专业人士常提到的军备平衡,一旦被有意打破,其效果异于往常的贸易摩擦。中国对乌克兰的出口,哪怕只断一小部分,乌国内生产生活都将立刻受损。

反观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推行的策略充满冒险色彩。从马尼拉到南海,警告与摩擦不断升级。自杀式无人艇如果真的启用在海军、海警身上,性质就从摩擦变成了带有战争意味的挑衅。这类装备一旦投入实战,等于擦亮了“战争的火柴”,南海将不再只是渔船和水炮驱赶的戏码。

在地缘政治棋盘上,工具人的归宿往往是舍弃。菲律宾一边喊着自主,一边死死揪着美欧的衣角;乌克兰一面求助于外部援手,一面对重要经济伙伴下狠手。美欧给予的胆量,其实是“风险外包”,让小国背上冲突的第一线责任。

事情进展尚未落槌,协议还在纸上,临门一脚尚有悬念。乌克兰高层若有一丝清醒,或能在最后关头权衡得失;菲律宾若真的踏出红线,等待它的或许不是所谓的大国撑腰,而是更复杂、更难以收场的漩涡。

南海夜色降临,商船灯火点点,不远处岛礁上的守备队员用望远镜打量着平静而暗藏波澜的水域。而在城市的某处,或许还有人在低声议论这单无人艇生意。每道微妙的决定,可能都在悄悄改变着太平洋的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