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有多久没喝过六个核桃了?
这玩意儿,曾经是高考学生和996社畜书桌上的硬通货,主打一个“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虽然没人能证明这玩意儿到底补不补脑,但它成功地在大伙心里植入了一个概念:喝它,约等于给智商充值。
但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开始盘手串,逛寺庙,用玄学对抗内卷,用奶茶和咖啡因给自己续命。六个核桃这种带着上世纪关怀风格的饮料,渐渐变得像你妈逼你穿的秋裤,你知道它好,但你就是不乐意穿。
当一家公司的核心产品开始面临这种“秋裤式尴尬”时,就意味着大问题来了。
而六个核桃的母公司养元饮品,最近就用一笔16亿的真金白银,给市场表演了一个什么叫“中年危机下的激情消费”。
他们去投了芯片,还是国产芯片巨头,长江存储的母公司。
从“补脑”跨界到“补芯”,这操作骚得让人想当场给它点一首《飞得更高》。
但你只要稍微把这事儿扒开揉碎了看,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高瞻远瞩的战略转型,而是一场地地道道的、用钱续命的豪赌。
养元饮品的核心问题,简单粗暴就三个字:卖不动。
这不是我瞎说,是财报自己说的。营收下滑,利润下滑,核心大单品核桃乳的增长曲线,比打完瘦脸针的下巴还平。
原因是什么?
是产品不够好吗?十年如一日的稳定。是营销不够响吗?“六个核桃”这四个字在中国,跟“脑白金”一样,属于刻进DNA的广告记忆。
都不是。
真实的原因是,整个植物蛋白饮料的盘子,就这么大。而外面,饿狼太多了。
你想想,今天你想喝点啥,选择有多少?便利店冰柜里,一半是无糖茶和气泡水;写字楼下面,瑞幸库迪打得头破血流;商场里,喜茶奈雪带着小弟们卷出天际。
这些新消费品牌,玩儿的是什么?
是快种快收的打法。今天出个联名,明天搞个新品,后天找个顶流代言。它们像一群精力旺盛的互联网运营,每天都在琢磨怎么在你手机屏幕上多停留0.5秒,怎么让你心甘情愿地掏出20块钱。
而六个核桃呢?它就像一个传统制造业的老干部,产品几十年不变,营销还是熟悉的味道。它兢兢业业,但架不住时代的车轮直接从它脸上碾过去。
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魔幻的局面:公司主业增长乏力,但账上趴着海量的现金。
一个中年男人,事业到了瓶颈期,但是手里突然有了一大笔拆迁款,他会干什么?
大概率不是去报个MBA自我提升,而是去买跑车、玩儿手表、搞收藏,试图在别的领域证明自己“还行”。
养元饮品就是这个中年男人。它的投资史,就是一部轰轰烈烈的“瞎积薄发”史。新能源火了,投锂电池;人工智能热了,投AI;元宇宙来了,它也想凑个热闹。
结果呢?投的锂电池企业,亏得底裤都快没了,直接在财报上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疤。
这些投资,本质上都不是为了业务协同,也不是为了构建什么生态。它就像一个赌徒,在不同的桌子上下注,期待有一把能开个大的,好让自己回本。
这次投芯片,就是它下的最大的一注。
为什么是芯片?
因为这个故事,太性感了。
首先,芯片是国家战略,是硬科技,是未来。一家卖核桃奶的传统企业,突然跟“大国重器”绑定在一起,这是什么?这是题材,是想象力,是股价的催化剂。
你看,消息一出来,养元饮品的股价,DuangDuang几个涨停。股民们嗨了,故事又圆回来了。但这解决了根本问题吗?废话,当然没有。这就是资本市场的魔幻之处。
其次,长江存储本身就是个明星项目,市场普遍预期它要IPO。一旦上市,这笔投资就有可能获得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回报。这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退出路径。
但性感的故事背后,是赤裸裸的风险。
半导体行业是什么?是吞金巨兽,是技术黑洞,是周期性强到能让大佬一夜白头的地方。这玩意儿的玩法,跟卖饮料完全是两个次元。
养元饮品跳进去,就像一个卖烧饼的,突然要去开航母。它懂什么叫光刻机吗?它懂什么叫良品率吗?它懂什么叫EUV和DUV的区别吗?
它不懂。
它也不需要懂。
因为养元饮品非常鸡贼地给自己留了条后路,它在公告里反复强调:这只是一笔“财务投资”。
“财务投资”这四个字,堪称上市公司甩锅专用黑话。
翻译过来就是:我就是出个钱,当个股东,每年看看报表,等你们上市了我就套现走人。至于你们公司具体怎么经营,技术路线怎么走,跟我没关系。赚了,是我眼光独到;亏了,那就是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反正不是我的锅。
这就像一个渣男跟你说“我只是想和你交个朋友”,本质上就是为了降低你的预期,方便他随时跑路。
所以你看,整个事情的逻辑链就非常清晰了。
主业卖不动了。
年轻人不喝了。
故事讲不下去了。
怎么办?当然是拿着账上几十亿的现金,去资本市场搞点事情,给自己续命啊。
投芯片,不是因为它懂芯片,而是因为芯片的故事最好听,最能刺激股价,最能给死气沉沉的财报,打一针肾上腺素。
这就像一份体检报告,虽然肝上的阴影藏不住了,但至少可以在“精神面貌”那一栏,给自己P一个“容光焕发”。
这笔16亿的投资,对长江存储来说,是锦上添花;但对养元饮品来说,是一场豪赌。它赌的是一个IPO的预期,赌的是用一个高科技的故事,来掩盖自己主业的苍白。
这种用投资的“副业”来拯救停滞的“主业”的思路,在A股并不少见。很多传统企业,最后都慢慢变成了一个“投资控股平台”,主业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买了谁家的股票,押中了哪个风口。
但这终究是舍本逐末。
一家消费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产品创新和品牌塑造。当你不去琢磨怎么让年轻人重新爱上你的产品,而是天天琢磨着怎么在牌桌上梭哈的时候,你的根基,其实已经烂了。
六个核桃的故事,是中国许多传统消费品牌的缩影。它们曾经靠着一个大单品和洗脑式的广告,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时代里,赚得盆满钵满。但在今天这个产品过剩、渠道粉末化、用户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它们的那套旧玩法,失灵了。
最终,这笔从“补脑”到“补芯”的跨界,能不能成功,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家公司的股价,需要靠投资这种“奇遇”来支撑,而不是靠卖出更多的产品来驱动,那么对于长期持有它的股民来说,可能真的需要多喝几瓶六个核桃,好好补一补了。
毕竟,幻想的泡沫,破起来的时候,可比核桃壳硬多了。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