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盐铁官营到当下稀土牌:权力、荣誉与全球博弈的旧脉新变
文|沈言论
文章由沈言论头条原创首发,请勿抄袭转
汉昭帝元凤年间的“盐铁会议”,贤良文学与桑弘羊隔案相争,焦点在国家是否应垄断盐铁、以供边费与平抑物价。《汉书·食货志》有言:“盐铁官作,均输平准,以足国用。”此后两千年,资源与制度始终纠缠。
把镜头移向近代国际法庭。WTO案件DS431/432/433(2014)裁决中国稀土出口配额与关税违规,明确将“关键原料”置于多边规则之网。从钓鱼岛摩擦后的市场震荡,到诉讼落槌,资源政策不仅是经济手段,更是话语权的试金石。
再拉近距离,技术层面的门槛成为新枢纽。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2023年调整)将“稀土冶炼分离技术”列为限制出口项,许可制把控制点从“货”移到“术”。美国动用《国防生产法》,欧盟制定《关键原材料法》,各自构筑“战略材料”护城河,通道在收窄。
器物层面,永磁体的NdFeB决定电机与雷达的性能上限,BHmax指标越高,系统越轻巧。供应链一旦受限,对风电、汽车到军工的耦合冲击,远比单一关税更深。资源之“硬”,在器物上看得见摸得着。
荣誉政治的另一面,亦常与硬实力交叉。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奥巴马,评语称其“为强化国际外交与合作作出卓越努力”。此种象征与领导者的自我叙事互相塑形;当荣誉失之交臂,转而求诸关税与技术壁垒的路径,历史并不陌生。
让古今并置。《盐铁论·通有》载贤良对曰:“利出一孔,民受其病。”桑弘羊答:“边费方殷,非官作,何以给之?”一侧强调民生与市井活气,一侧强调财政与国防供给。今日关于关键材料、知识产权、产业安全的争论,语义虽新,逻辑仍旧。
跨文明参照,罗马的盐税、英格兰的谷物法,皆以关税与配额塑造社会结构。美国2018年大规模加征关税后,通道重排、价格外溢的链式反应已有经验样本。资源与荣誉、制度与技术,往往形成同频共振。
证据链不难捕捉:朝堂议对的史记文本、WTO裁决文号、当代技术目录的条款。它们指向一个恒定命题——当经济转向安全时,政策的边界必然向产业深处延伸;当荣誉受阻,政治叙事往往回到可操纵的硬筹码。
“利必兼权,术须与器。”这是史家的老生常谈,也是今日的现实自白。读者不妨分享你在所在行业中见到的资源或技术门槛变化:它们如何改变价格、就业与城市肌理?这可能是理解下一波全球博弈的最清晰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