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耶路撒冷,以色列议会进行预备表决,推进把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纳入以色列主权。就在前一天,10月21日,美国副总统万斯飞到以色列“打气”,说加沙停火落实“好于预期”。再往前,美国总统特朗普两次向阿拉伯国家保证,不会让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结果转个身,耶路撒冷这边就按下了吞并的按钮。
当天,以色列议会不只过了一项,还过了另一项,把耶路撒冷附近定居点也往“主权”里装。按程序说,这只是第一道门,但方向已经摆出来了。因为这个,外界解读很直接:这不是试探,这是明着往前走。接着看趋势,后面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投票。
特朗普这边的口径也很清楚。9月25日他公开说过,因为已经向阿拉伯国家保证,不会发生吞并;一周前他又重复,如果真发生,以色列将失去美国所有支持。话摆得这么硬,以色列还是照投不误。同样的信号,就是把白宫的警告当成了风。
需要说明的是,预备表决不是法律生效,但在以色列政治里,它是压阵的手。谁能把议程摆上台面,谁就在主导方向。这一步既是立法,也是给国内外看的姿态。接着下次委员会环节会怎么改词。
内塔尼亚胡先“甩锅”。他所在的利库德集团说法案是“挑衅”,会破坏以美关系;他的办公室更说是反对派搞政治噱头,故意在万斯访以时制造分裂。听起来像是在灭火。可对照他这两年的表态,很难让人信这是真灭火。
8月12日,内塔尼亚胡高调谈“大以色列”构想,自称肩负“跨世代的使命”,要把“应许之地”推进下去。这话翻成白话,就是要把1967年之后占到手的地都算进来。他这些年在竞选和组阁时,也多次靠强硬路线稳住基本盘。
9月11日,他又签了在耶路撒冷以东“E1区”新建3401套定居点住房的推进文件,还说“不会有巴勒斯坦国”。E1在哪儿?就在能把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阿拉伯聚居区“卡断”的位置。因为这个,欧洲多国和联合国机构年年警告,别碰。结果,现在又往前挪了一步。
万斯的火气没藏着。24日他直接骂这是“极其愚蠢的政治噱头”,还说自己“感觉受到侮辱”。随后他重申特朗普政府立场:不会允许吞并。用词这么重,在公合很少见。说明这不仅是外交不快,还有国内压力要交代。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也提前放话:“现在我们无法支持这样的行动。”他点名说,吞并会威胁加沙和平协议,还把定居者在约旦河西岸欺负巴勒斯坦人的事拎出来,当作破坏美国努力的隐患。这等于把“红线”画在镜头前。接着他访以时,这话还会再重申一次。
镜头切回地面。每年10到11月是约旦河西岸的橄榄采收季,8到10万巴勒斯坦家庭靠它吃饭。同样是这段时间,定居者的袭击最密。联合国统计,采收第一周就有150多起袭击,打人、烧树、砸车都有。对农民来说,“主权扩展”不是纸面词,是年终收成没了。
联合国报告说得更直白一点:定居点扩得越快,定居者暴力越多,巴勒斯坦人的生计就越被挤压。10月10日,在贝塔村,镜头拍到以色列士兵保护一名蒙面的定居者,他拿弹弓朝正在收橄榄的人丢石头。这样的画面传出去,美国国会和媒体都会追问执法边界。
加沙这边,本来停火给了两年多来难得的喘息窗口。以色列又以“哈马斯没交遗体”为由,推迟开放拉法口岸的人道援助。卡车排着队,药品、燃料都卡在边境。民众的怨气在累积,停火的缝也在变窄。
约旦河西岸这边,议会推进吞并,等于再压缩巴勒斯坦建国的可能。阿拉伯国家看在眼里:一边说停火,一边抢地盘,谁也不好过场。区域内推进经贸和航线的谈判,很可能放慢。这不是情绪问题,是现实算账。
回到以色列国内,内塔尼亚胡的联合政府离不开强硬派,议会的预备投票,也常被拿来给内阁“加码”。这次把法案摆上来,一方面是掰手腕,看看华盛顿能忍到哪;另一方面也是对内交差,保住盟友。两头下棋,节奏就容易乱。
现在的关键在于,美以怎么给彼此阶梯。如果以色列把法案继续推到下一道门,美国会不会动真格的工具,像军援节奏、联合演训安排、联合国投票立场?如果暂缓,美方又怎么向阿拉伯伙伴解释先前的保证?
11月5日,伯利恒的街头,一名巴勒斯坦女人提着袋子走过那幅画着特朗普的壁画,她低头看路,墙上喷漆已经被太阳晒褪了色。她再走几步就是一个卖橄榄的小摊。下周她再路过,这面墙会换上新的承诺,还是拉法口岸终于开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