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创:十八家信用社的 “抱团破局”(1996-2008)
提起青岛银行,得从 90 年代青岛街头的那些 “小信用社” 说起。当时青岛有十八家城市信用社,各自守着一亩三分地,资本金少、业务单一,老百姓存钱更愿意找国营大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更是难上加难。1995 年国家出台《商业银行法》,鼓励城市信用社合并组建城市商业银行,这给了青岛金融界一个 “抱团取暖” 的机会。
(一)5000 万撑起的 “青岛城市合作银行”
1996 年 11 月,十八家城市信用社凑了 5000 万资本金,在青岛香港中路租了层写字楼,“青岛城市合作银行” 正式开张,这就是青岛银行的前身。那会儿全行就 126 名员工,13 个网点,董事长张广鸿对着员工说:“大银行看不上小微企业,嫌单子小、风险高,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当时青岛的国营银行放贷门槛高,一家做海鲜加工的小厂想贷 5 万块进原料,跑了三家大银行都被拒了。青岛城市合作银行的信贷员王师傅骑着自行车去厂里看了三次,见老板实在、订单稳定,当场拍板放款:“只要你按时还,以后扩大规模我们还支持!” 这笔钱成了小厂的 “救命钱”,后来老板成了银行的老客户,生意做到了海外还专门回来致谢。
为了拉存款,员工们天天走街串巷。大妈买菜路过网点,柜员会主动帮忙拎菜;个体户存钱,就送个印着银行 logo 的搪瓷盆。有个大爷回忆:“那时候他们的柜员比自家闺女还热情,我把养老钱存进去,放心!” 开业第一年就吸收存款 4.2 亿,放出去 2.8 亿贷款,其中 80% 都给了小微企业。
(二)靠 “靠谱” 站稳脚跟
1998 年,有个做服装批发的客户反映,贷款到期时资金周转不开,怕影响信用。行长听说后,主动上门协商,把还款期延长了 3 个月,还没加利息。客户感动地说:“你们真是帮人帮到底!” 后来这人介绍了十几个同行来办业务。
那会儿有谣言说 “合并的信用社底子差,钱存进去不安全”。银行干脆在各网点门口摆起咨询台,免费给市民讲理财知识,还把央行的监管批复贴满墙面。张广鸿拿着存单跟街坊说:“我们受央行直接监管,存款有保障,要是出问题,我第一个对不起大家!”
1998 年,银行正式更名为 “青岛市商业银行”,还制定了 “三不贷” 规矩:骗贷的不贷、用途不明的不贷、没还款能力的不贷。靠着这股靠谱劲儿,到 2003 年,网点扩到 52 家,存款突破 50 亿,成了青岛小微企业的 “贴心银行”。
(三)从 “放贷” 到 “做服务”
2005 年前后,青岛的城商行多了起来,竞争开始激烈。银行又出新招:针对小微企业推出 “年审贷”,不用还本金就能续贷,解决了 “倒贷” 难题。有个开汽修厂的老板说:“以前到期要找高利贷周转,现在不用折腾,省了好几万利息!”
这年他们还建了自己的资金清算中心,以前跨行转账要等 3 天,现在当天到账。有次一家外贸公司急着给国外供货商打款,已经过了下班时间,柜员主动加班办理,帮公司保住了大订单。公司老板送来锦旗,上面写着 “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
到 2008 年,银行在青岛有 68 家网点,年营收突破 8 亿,不良贷款率控制在 1.5% 以下,成了青岛本地最受信赖的城商行之一。新任董事长郭少泉在员工大会上说:“放贷是生意,服务是良心,我们要做能陪企业一辈子的银行。”
二、发展:从本地银行到 “A+H” 巨头(2009-2020)
从 2009 年开始,青岛银行踩准了城商行发展的每一波风口,从青岛走向山东,从单一银行到综合金融,完成了三次关键跨越。
(一)2009-2014:走出青岛,深耕山东
2009 年,银行正式更名为 “青岛银行”,把目标定得很明确:先拿下山东,再辐射华东。他们采用 “自建 + 并购” 双模式,在济南、烟台、潍坊密集开网点,两年就建了 30 家分行。
2011 年,他们花 2.3 亿收购了日照市商业银行 10% 的股份,这是第一次跨市布局。收购后没撤换老员工,反而送去青岛培训,原行长说:“青岛银行不搞‘一刀切’,连我们的老客户档案都保留着,这种做事方式让人服气。”
这期间,银行还搞了个 “革命性创新”——2013 年推出 “手机银行 2.0”,能转账、缴费、买理财,不用跑网点。有个上班族说:“以前交水电费要排队,现在躺在家里就能办,太方便了!” 当年手机银行用户就突破 20 万。
到 2014 年,青岛银行在山东 12 个地市有 126 家网点,年营收 35 亿,存款突破 600 亿,稳居山东城商行前三。郭少泉说:“山东是我们的根,把根扎深了,才能长得高。”
(二)2015-2019:上市融资,加速扩张
2015 年 12 月 3 日,青岛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3866.HK),发行价 4.75 港元,募集资金 27 亿港元。敲钟那天,高管团队穿着同款西装,郭少泉拿着上市通知书说:“从 5000 万到上市,我们用了 19 年,靠的是每一笔贷款的靠谱。”
上市前的几年,青岛银行已经在攒 “上市资本”:2012 年进入临沂、济宁,2014 年推出 “青银理财”,2016 年资产总额突破 2000 亿,年营收 52 亿。为了符合上市标准,他们花 3 亿建了现代化数据中心,业务办理从手工记账变成全流程电子化,差错率降到 0.001%。
2019 年 1 月 16 日,青岛银行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 002948.SZ),成为全国第 6 家 “A+H” 上市城商行,又募集了 42 亿资金。上市后开启 “扩张模式”:2019 年在潍坊建区域总部,辐射鲁中;2020 年进入江苏,在南京开分行,迈出跨省第一步。这期间,他们还上线了线上贷款产品 “青易贷”,小微企业手机上就能申请,最快 10 分钟到账,当年线上贷款余额就破了 50 亿。
(三)2020-2020:扛住疫情,逆势增长
2020 年新冠疫情来袭,不少企业停工停产,银行却创造了奇迹。郭少泉当即下令:“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不抽贷、不断贷,网点正常开门!”
他们的信贷团队 24 小时在线,通过视频考察企业情况,不用见面就能放款。青岛一家餐饮公司疫情期间没收入,房租和工资压得老板快崩溃了,银行客户经理主动对接,3 天就放了 200 万贷款,还降息 1 个百分点。老板说:“这钱就是救命钱,等疫情过去我一定好好干!”
物流停运期间,员工骑着电动车给网点送防护物资,有的柜员住店里一个多月没回家。银行还通过公益渠道给社区捐赠了 50 万只口罩、20 吨消毒液,组织理财经理在线解答市民疑问,每天服务上万人次。
这年青岛银行不仅没亏损,营收还增长了 15%,达到 105 亿,资产总额突破 4000 亿。通过疫情期间的坚守,银行和企业建立了更深的信任,当年新增小微企业客户 2.3 万户,拿到了更多政府合作项目。
到 2020 年底,青岛银行在全国有 16 家分行、200 多家网点,员工 5000 多人,年营收 110 亿,从 “青岛本地银行” 变成了 “全国城商行巨头”。
三、现状:“A+H” 巨头的 “四大支柱” 与成长烦恼(2021-2025)
2025 年的青岛银行,早已不是当年的小银行了。总部设在青岛,在全国有 22 家分行,2024 年营收突破 280 亿,员工 1.2 万人,是妥妥的 “区域金融隐形冠军”。
(一)核心业务:四大板块撑起 “金融帝国”
现在的青岛银行,靠四大业务板块 “吃饭”,每个都踩中了行业风口:
• 对公业务:“基本盘” 稳如泰山
这是青岛银行的老本行,2024 年营收 168 亿,占比 60%。重点服务中小企业和制造业,2025 年上半年公司贷款余额 2926.12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302.58 亿元,增幅 11.53%,占贷款总额的 79.43%。还和海尔、海信等大企业搞供应链金融,帮他们的上下游小企业融资。有个做家电配件的老板说:“以前跟着大企业干活,资金压得慌,现在靠青岛银行的供应链贷款,货到就能拿钱,太省心了。”
• 零售业务:“增长引擎” 动力足
零售业务包括个人存款、贷款、理财,2024 年营收 70 亿,占比 25%。2025 年上半年个人存款占比提升至 50.95%,零售存款余额 2375.11 亿元,增幅 8.06%。“青银理财” 管理规模突破 2000 亿,有 100 多种产品,从稳健型到进取型都有。有个阿姨说:“我买青银理财 5 年了,从没亏过,收益比大银行高,柜员还经常给我讲风险,放心!”
• 特色金融:“新增长点” 加速跑
特色金融包括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蓝色海洋金融等,2024 年营收 35 亿,占比 12.5%。科技金融做得最亮眼,2025 年上半年贷款余额 312.25 亿元,较上年末增幅 20.85%,服务了 2258 家科创企业。青岛一家做芯片的公司,从刚成立就靠科技贷款发展,现在成了行业小龙头,老板说:“青岛银行敢给我们这些‘轻资产’企业放款,真是有眼光!”
• 金融市场:“补充翼” 很给力
就是买债券、做同业业务,2024 年营收 7 亿,占比 2.5%。青岛银行利用资金优势,给中小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还通过债券投资帮企业融资。有个城商行的行长说:“跟青岛银行合作放心,资金到账快,条件也合理。”
(二)核心实力:别人学不来的 “四大护城河”
青岛银行能在城商行里站稳脚跟,靠的是实打实的硬功夫,这些都是竞争对手很难复制的:
• 区域深耕 “够扎实”
青岛银行采用 “区域加密” 策略,在山东的成熟市场,每个区县都有网点,甚至乡镇都有服务站。2025 年上半年,光是鲁中地区就新增网点 18 家,同比增长 25%,网点总数达 326 家。通过智能选址系统选位置,城区网点坪效提升 20%,乡镇网点人效增长 15%,规模效应特别明显。
• 风控能力 “够硬核”
青岛银行的风险控制是出了名的严,2025 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降到 1.12%,较上年末下降 0.02 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大幅提升 11.48 个百分点,达到 252.80%,连续 5 年上升。他们有个 “大数据风控系统”,能实时监控企业的经营数据,一旦有异常就预警。风控总监说:“我们放出去的每一笔贷款,都得经得起时间检验。”
• 数字化 “够领先”
青岛银行搞了十多个数字化项目,手机银行用户突破 3000 万,线上业务占比达 90%。靠 “总行数据中心 + 区域分中心” 的架构,转账、放款基本秒到。他们还推出了 “AI 客服”,24 小时解答问题,上半年就处理了 1200 万人次咨询,比人工效率高 10 倍。
• 服务创新 “够贴心”
青岛银行搞 “金融 + 场景” 服务,在超市、社区、企业建了 500 多个 “便民服务点”,能办存款、缴费、贷款咨询。针对老年人,网点有专门的 “适老窗口”,柜员会耐心教用手机银行;针对年轻人,推出了 “青银青春卡”,取现、转账全免费。有个大学生说:“我的第一笔助学贷款就是青岛银行的,柜员姐姐帮我填资料,特别耐心。”
(三)当前挑战:巨头也有 “挠头事”
别看青岛银行风光无限,其实烦心事也不少,每个都关乎未来发展:
• 行业竞争 “太激烈”
城商行、股份制银行、互联网银行都在抢客户,不少银行靠降息抢贷款、靠高收益抢存款。2024 年,有竞争对手把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降到 3.5%,青岛银行为了保住客户,不得不跟着降,利润率从 22% 降到 18%。区域经理说:“以前靠服务就能留住人,现在客户就认价格,利润越来越薄。”
• 成本压力 “涨不停”
青岛银行的网点多在黄金地段,近几年房租年均涨 6%-9%;员工工资也水涨船高,金融科技人才的工资比 5 年前涨了 60%。2024 年光是房租和人工成本就多花了 20 亿,财务总监说:“成本像坐火箭,压得人喘不过气。”
• 人才缺口 “填不满”
金融科技、风险控制、特色金融人才太稀缺,青岛银行给科技人才开的工资比同行高 40%,还是招不到人。有科技部员工说:“我们团队缺 3 个 AI 工程师,招了半年都没找到,只能让老员工加班顶班。”
• 政策变化 “跟不上”
金融政策更新快,利率市场化、监管趋严、普惠金融要求提高,每次政策变动都影响生意。2024 年央行下调存款利率,银行的利差又缩小了,利润更难赚。政策研究部员工说:“我们天天研究政策,生怕一不小心就踩坑。”
四、未来:2030 年的 “综合金融服务巨头”(2026-2030)
面对这些难题,青岛银行早就定好了 2030 年的大目标:成为 “全国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企业”,资产总额突破 2 万亿,营收突破 800 亿,服务 5000 万客户。现在,三大计划已经在推进了。
(一)业务升级:瞄准三个 “新赛道”
• 绿色金融 “抢先机”
未来 5 年投 500 亿搞绿色金融,重点支持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还推出 “绿色信贷补贴”,符合条件的企业贷款利率再降 0.5 个百分点。已经和 100 多家新能源企业签了合作,2026 年绿色贷款余额要突破 1000 亿。绿色金融负责人说:“绿色是未来的大趋势,早布局早受益。”
• 养老金融 “挖潜力”
投 200 亿搞养老金融,推出 “养老理财”“养老储蓄” 产品,收益比普通产品高 0.3-0.5 个百分点。还要在网点建 “养老服务站”,免费给老人测血压、讲养生知识,和养老院合作搞 “金融 + 养老” 服务。养老业务负责人说:“现在老人越来越多,养老金融市场太大了。”
• 跨境金融 “拓版图”
投 300 亿搞跨境金融,依托青岛港,推出 “跨境电商贷”“外贸应收账款融资” 等产品。在香港建跨境金融中心,帮企业换汇、融资更方便。已经和 50 多家外贸企业签了合作,2027 年跨境金融营收要突破 50 亿。跨境业务负责人说:“青岛是沿海城市,跨境金融是我们的天然优势。”
(二)能力升级:数字化、风控、服务 “三驾马车”
• 数字化 “全覆盖”
未来 3 年投 100 亿搞数字化,建 “青岛银行云脑” 系统,实时监控全国网点的业务、风险、服务数据。还要搞 “数字化加盟平台”,帮村镇银行在线管业务、做风控。IT 总监说:“以后管理全国业务像管一家网点一样简单。”
• 风控 “再升级”
投 50 亿升级风控系统,用 AI、大数据分析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把不良贷款率降到 1% 以下。还要搞 “信用白名单”,信誉好的企业和个人贷款更方便、利率更低。风控负责人说:“要让靠谱的客户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把风险挡在门外。”
• 服务 “更贴心”
投 80 亿升级服务,在一线城市开 50 家 “高端财富管理中心”,提供私人银行、定制理财等服务。在乡镇建 1000 家 “便民服务站”,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办业务。服务总监说:“不管是有钱人还是普通人,都能在青岛银行享受到贴心服务。”
(三)市场布局:从 “山东” 到 “全国”
• 省内市场 “再加密”
3 年内在山东每个乡镇都建 “便民服务站”,网点总数突破 500 家。重点服务乡村振兴,给农户、合作社放贷,支持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已经在临沂、德州的乡镇试点,服务站开业当天就有几百人办业务。下沉市场负责人说:“乡镇市场以前被忽略了,其实需求大得很。”
• 省外市场 “稳扩张”
重点进入长三角、珠三角,2027 年在上海、广州开分行,2028 年进入深圳、杭州。采用 “特色先行” 策略,在长三角主推绿色金融,在珠三角主推跨境金融。省外扩张负责人说:“不搞盲目扩张,先把特色业务做好,再慢慢铺开。”
• 线上市场 “广覆盖”
升级手机银行和 APP,推出 “一站式金融管家” 服务,能办贷款、理财、保险、支付等所有业务。还要和电商、外卖平台合作,嵌入金融服务,让用户在购物时就能借钱、理财。线上业务负责人说:“以后大家不用跑网点,手机上就能搞定所有金融需求。”
(四)社会责任:做 “有温度的银行”
• 助企 “暖人心”
搞 “小微企业帮扶计划”,每年给 1000 家初创企业免费做财务培训,给 500 家困难企业减免贷款利息。已经帮扶了 2000 多家企业,有 100 多家从小微做到了规模以上。有个企业老板说:“青岛银行不仅给我们钱,还教我们怎么管钱,真是良师益友。”
• 助老 “显真情”
搞 “敬老金融服务”,给 65 岁以上老人办卡免年费、工本费,网点有专门的适老设施,还组织员工上门给独居老人办业务。已经服务了 100 多万老人,有个独居大爷说:“银行的小姑娘每月都来看我,帮我交水电费,比亲人还贴心。”
• 公益 “伸援手”
每年拿营收 1% 做公益,捐建 “乡村学校图书馆”,给贫困地区送图书、电脑。搞 “金融知识进校园” 活动,让小朋友学理财知识、防诈骗技巧,已经举办了 2000 多场活动。公益负责人说:“做银行不能只赚钱,还要对社会负责。”
五、发展关键点:青岛银行的 “成功密码”
从 5000 万起家的小银行,到营收 280 亿的 “A+H” 巨头,青岛银行这 29 年的发展,藏着 5 个 “成功密码”,少一个都走不到今天。
(一)“政策嗅觉” 够灵敏
青岛银行从一开始就懂 “跟着政策走”。1996 年靠城信社合并政策起家,2005 年借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做小微贷款,2015 年抓上市机遇融资,2020 年乘普惠金融东风扩规模。每次政策变动,青岛银行都能提前布局。郭少泉说:“做金融行业,不懂政策就是瞎忙活,跟着政策走才能少走弯路。”
(二)“服务小微” 是根基
从初创到现在,青岛银行一直抓着 “服务小微” 不放。不嫌弃单子小,不怕风险高,反而把小微企业当 “亲人”。就算现在成了巨头,还是坚持 “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不低于 50%”。老员工说:“我们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小微企业口口相传的‘靠谱’二字。”
(三)“区域深耕” 不冒进
青岛银行从不搞 “遍地开花”,而是 “先扎深根再发芽”。在山东深耕 20 年才跨省扩张,进入每个新市场都先建分行、培训团队,再密集开网点。现任董事长王麟说:“做城商行像种庄稼,得先把地耕好,才能长出好庄稼。”
(四)“创新迭代” 不停步
从早期的 “年审贷”,到现在的数字化银行、绿色金融,青岛银行一直在创新。别人还在做传统贷款的时候,他们已经搞手机银行;别人开始搞数字化的时候,他们已经布局绿色金融。产品总监说:“客户的需求在变,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也得跟着变,才能一直被需要。”
(五)“风控扎实” 守底线
青岛银行从成立就把风控当 “生命线”,制定 “三不贷” 规矩,建大数据风控系统,不良贷款率常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就算扩张再快,也不放松风控。风控总监说:“金融是高风险行业,风控不扎实,赚再多钱也可能一夜亏光,守住底线才能走得远。”
六、结语:从 “小银行” 到 “大金融” 的成长之路
从 1996 年的 13 个网点,到 2025 年的 300 多家网点;从 5000 万启动资金,到 2024 年 280 亿营收;从只做本地放贷,到搞综合金融服务 —— 青岛银行的故事,是中国城商行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灵敏的政策嗅觉,扎实的小微根基,深入的区域深耕,持续的创新迭代,还有牢固的风控底线。虽然现在面临竞争激烈、成本上涨的难题,但只要守住这些 “成功密码”,青岛银行一定能在 2030 年实现 “综合金融服务巨头” 的目标。
就像它的口号一样,“青岛银行,让金融更有温度”—— 青岛银行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服务大众、支持实体” 的初心,还在不断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