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中医内镜AI融合技术创新"项目,开创性地将AI、内镜技术与中医"舌诊"融合,推动中医诊断走向标准化、客观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度应用,中部地区正迎来就医体验与诊疗水平的双重变革。从"一码通行"到AI辅助诊断,技术正在重塑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加普惠可及。
01就诊流程再造:从"多次跑腿"到"一码通行"
过去,患者在不同医院间就诊常常面临重复检查、多头奔波的困扰。如今,中部地区通过构建医疗信息互联互通网络,实现了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有效减轻了患者负担。
安徽省建立的影像云系统平台已覆盖2385家医疗机构,占比达到99%。当患者就诊时,医生可通过系统调阅其在省内其他医院的影像结果,避免了重复检查。一位来自安徽涡阳的患者感叹:“真没想到,在老家做的检查,到省城也能调出来,既省时又省钱。”
电子健康码的推广进一步简化了就医流程。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凭手机上申领的电子健康码即可完成挂号、检查、取药等全流程操作。目前安徽省电子健康码累计注册约3419万次,用码超过6.1亿人次,日均达40万人次。
02诊断精度跃升:AI成为医生的"智能助手"
AI技术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正从辅助角色向核心支撑转变。县人民医院启用的心电诊断AI大模型、影像辅助诊断AI大模型等系统,实现了诊断全流程的AI应用生态。
在影像诊断方面,AI系统能对患者的CT影像进行毫秒级分析。县人民医院的主治医师介绍,该系统针对头颅出血、肺结节、骨折等高发疾病开发了智能分析模块,大大降低了漏诊率和误诊率。特别是在微小肺结节(<3mm)检测和隐匿性骨折筛查中,系统展现出显著优势。
河南省的智慧医疗系统则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储存分析患者就医和诊疗数据,当诊断、病历、检查结果出现矛盾时,系统会自动提示医生,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一位68岁的患者因胃部不适就医时,系统及时提示其患有肠梗阻,避免了不当检查。
03基层医疗赋能:从"同质化"到"智能化"的飞跃
基层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AI技术的引入正让基层医疗实现质的飞跃。青秀区通过构建"诊疗-公卫-管理"一体化智能服务体系,推动基层诊疗水平与二级医院同质化。
安徽省面向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智医助理"全科辅助诊疗系统,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智能辅诊、智能质量监测、慢病智能随访等服务。该系统已覆盖1702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7万个村卫生室,提供辅助诊断6.8亿次,服务慢病居民6.8亿人次。
在青秀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AI技术已应用于病历质控、用药安全核查、报告智能解读等多个环节。智能诊疗助手通过分析患者病史、症状及检查数据,可快速生成辅助诊断建议和用药方案,提升诊疗准确性。
04未来展望:AI与医疗的深度融合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深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华为等企业的合作,开创性地将AI、内镜技术与中医核心诊法"舌诊"相融合,构建连接宏观"舌象"与微观"内镜影像"的科研桥梁。
这一创新项目旨在通过AI技术寻找舌象与内镜影像的内在客观联系,解决中医诊断标准化、客观化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首期目标将聚焦于构建"中医舌诊内镜AI分析模型",助力临床辅助诊断、疗效评价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
凡拓数创等科技企业提供的数字孪生解决方案,通过构建医疗流程的虚拟映射,为就诊流程优化和资源调配提供数据支持,助力医疗机构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创新。
AI技术正在中部地区医疗领域掀起一场静默革命。从就诊流程优化到诊断精度提升,从大医院到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正悄然改变着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加普惠可及,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